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桦法典

白桦法典

明末喀尔喀蒙古法典。1970年以普日来为首的“苏蒙考古学调查队”,在蒙古国肯特山麓布尔根地方答兴齐楞苏木一佛塔中发现一些法律文书,以蒙文书写于白桦树皮上,长10厘米,宽14厘米,左端装订成册,包括18个法规,俗称《白桦法典》。是喀尔喀蒙古一些领主在不同时间会盟时共同制订的法规。有的制订于《喀尔喀七和硕法典》之前,是为该法典的先导,多数制订于该法典之后,作为补充和修改。一般都注明制订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领主。内容涉及会盟,结盟,共同御敌,调整诸和硕(旗)、诸诺颜之间的关系,维护喇嘛教、社会秩序、风俗习惯和婚姻家庭等,规定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惩处,对民事纠纷的处治。其刑律重则处死,一般罚以不等的财产和牲畜,轻则规劝。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团结内部,共同对敌。这些法规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其中一些精神和内容后来被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察津毕其格》)和※《喀尔喀法典》(《喀尔喀吉鲁姆》)所吸收。1974年,普日来在乌兰巴托出版了他的《蒙古及中亚文化史》第1册《喀尔喀新发现的法律文书》,将该法典公诸于世。在乌兰巴托留学的日本学者二木博史抄录了法典,并将其译成日文,称《译注白桦法典》,刊载于《游牧社会史研究》第50册(1977)、《蒙古研究》第12册(1981)、第14册(1983)。国内潘世宪将部分法规译成汉文,刊印于《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概要》(1983)。

猜你喜欢

  • 木森

    1401—1411明代云南丽江土官。原名阿土阿地,字升荣,号大林。纳西族。丽江军民府知府木土长子。明宣德九年(1434),袭父职。正统三年(1438)和四年,领兵从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晟征麓川,奋勇破寨

  • 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

    见“切尽黄台吉”(189页)。

  • 福长安

    ?—1817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大学士※傅恒之子。自蓝翎侍卫累迁至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领内务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入军机处行走,累迁户部尚书。五十二年(1787),随军渡海

  • 普化寺

    藏传佛教寺庙。位于新疆惠远城(今-新疆伊宁市西北)郊。乾隆三十二年(1767)自绥定城(今霍城县治)移建。前身名兴教寺。有大殿3间,天王殿3间,钟鼓楼2间,僧房40间,经库1间。藏甘珠尔经107卷,蒙

  • 乌力吉吉尔格勒

    参见“锡尼喇嘛”(2365页)。

  • 埃拉加里

    见“拉加里赤钦”(1372页)。

  • 晋阳之战

    契丹王朝援后晋、灭后唐的关键战役。天显十一年(936)五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据晋阳(今山西太原)叛后唐,唐末帝李从珂族其家,并遣大将张敬达讨伐。七月,敬瑭向契丹求救,并向契丹称臣称子,允以事成割地。辽

  • 费听氏

    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依部族姓氏命名。属党项8部之一。具体地望不详。

  • 朗生

    藏语音译,又作囊生。意“家中饲养的”,通常译作“家奴”。旧时西藏属民中的一个等级的称谓。其中绝大多数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自营的经济,衣食靠主人供给,得世代在主人家中或庄园内从事各种劳役,主人可将他

  • 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

    元代地方官署名。隶中书省。设治所于开平县(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开平府。四年,改上都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一作十九年),并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秩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