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百夷

百夷

古族名。亦作“伯夷”、“僰夷”、“摆夷”。元明时期对傣族先民的称谓。始见于元李京《云南志略》、周致中《异域志》等书,为唐宋时“白衣”之同音异写。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古训、李思聪奉命至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今云南德宏地区),归著《百夷传》,记述当地傣族之事颇详,后之言傣族诸书,多自此取材,“百夷”一称遂逐渐代替“金齿”、“白衣”、“白夷”等称谓,被习用为傣族专称。已往该书中又有“大百夷”、“小百夷”之分。前者主要指西部德宏地区傣族,后者主要指怒江以东至西双版纳即滇南地区傣族。与德宏傣族自称“傣哪”,西双版纳傣族自称“傣泐”相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与谢肇淛《滇略》中的大小百夷的划分,则近似民间“汉(旱)傣”、“水傣”之说,汉(旱)傣接近内地,水傣靠近边疆。明中叶以前多以“淛”或“淛人”称白族先民,明后期李元阳修《云南通志》将指傣族的“百夷”改为“淛夷”,致使淛夷一称所指混乱。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多写作“摆夷”。明代,“百夷”亦作地名,指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地,当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

猜你喜欢

  • 海青符

    见“海青牌”(1939页)。

  • 旧时仫佬族宗族组织名称。存在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存在于各大姓之中。聚族而居,不相混杂,拥有一定公产(蒸尝田或公共耕地),由各户轮流耕种,上缴部分用作清明“祭祖”及“会款”之用

  • 中亚三汗国

    16至18世纪乌兹别克人创建的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的统称。居民大都操乌兹别克语,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也很发达。19世纪下半叶,相继为沙皇俄国吞并。参见“乌兹别克汗国”(351页

  • 吐屯

    突厥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为监察之官,职掌与唐朝御史略同,多由阿史那氏成员充任,分遣各部以监其政事,权力颇大。《隋书·契丹传》:“突厥沙钵略可汗遣吐屯潘垤统之……室韦分五部,突厥常以三吐屯总领之。”与

  • 白云梯

    1894—1980国民党官僚政客。蒙古名布延泰,字巨川。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人。蒙古族。官僚地主家庭出身。早年读私塾。后毕业于北平蒙藏学校。1918年8月冒名顶替敖汉旗札萨克色楞栋鲁布到广东参加

  • 丘尔干

    见“楚固拉干”(2349页)。

  • 乞列迷

    即“吉里迷”(681页)。

  • 永平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诏铸太和五铢钱,但其流通不广,“专贸于京邑,不行于天下”。至世宗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冬,又下令铸造五铢钱,史称“永平五铢钱”。后与太和五铢

  • 长寿天亲可汗

    ?—789唐代回纥汗国第四代可汗。名顿莫贺,亦称顿莫贺达干、顿贺达干。药罗葛氏。※英义建功毗伽可汗移地健从父兄。初任宰相,唐大历十四年(779),劝阻移地健勿犯唐遭拒绝,遂利用回纥内部原信奉的萨满教与

  • 呼兰哈达

    见“虎拦哈达”(1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