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顷氐王
三国时期略阳清水氐王的称号。东汉建安(196—220)年间,清水氐帅杨腾(一说杨驹)迁居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因山上有平地百顷,遂以百顷为号。杨腾之后杨千万被曹魏封为百顷氐王,有众万余。
三国时期略阳清水氐王的称号。东汉建安(196—220)年间,清水氐帅杨腾(一说杨驹)迁居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因山上有平地百顷,遂以百顷为号。杨腾之后杨千万被曹魏封为百顷氐王,有众万余。
古地名、古国名。即唐代吐蕃杳雄(又译羊同)之别称。地在今西藏札达县境。唐末吐蕃奴隶起义,赞普王室一支迁此,赞普后裔德祖衮于此建古格王朝,旧称札朗宗,意“根本驻地”。盛行佛教,有托林寺等寺院。所建王宫依
吐谷浑氏族、部落名。以部为氏。原为鲜卑的一支。晋太康年间(280—289)随吐谷浑西迁今甘肃、青海一带,居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为吐谷浑国诸部之一。鲜卑拓跋氏所建北魏政权中,亦有匹娄氏,为内入九十
蒙古语,汉译“祗应”。指元驿站对乘驿之官员、使臣供应之饮食分例。首思或由官府拨给驿站,或由站户协力负担,免站户、一切杂泛差役,每户免四顷税赋。太宗元年(1229),定使臣每日支肉1斤、面1斤、米1升、
?—188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羌渠。原任南匈奴右贤王。灵帝光和二年(179),汉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擅斩前单于呼征而更立之为单于。中平五年(188),应汉朝征发,遣左贤王将兵至幽州
清代以上三旗包衣人组成,供皇宫兵卫、体役之需。京师内府三旗,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后统于总管内务府大臣。每旗设5参领、5满洲佐领、6旗鼓佐领,正黄旗加设2朝鲜佐领,正白旗加设1回人佐领(又加设一“番子佐领
即“乌由罕”(332页)。
西羌部落联盟首领。战国秦厉共公时(前477—443在位)为秦所执,沦为奴隶,被役使事田牧。后得逃归,遇劓女于野,结为夫妻,遂俱亡入三河(指黄河、湟水、赐支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秦军焚而不死,怪其神,共畏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四世孙赤德尼玛衮西逃阿里,繁衍生息,世代占地为王,史称阿里王系。后,其三子,又各据一方,三分其地:长子日巴衮据芒域(今拉达克),是为拉达克王系。次子扎喜德衮据布让(今西藏普兰),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年间(1436—1449)设立。《满洲源流考》作伊实左卫,并将永乐六年(1408)三月所设益实卫作伊实卫。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交纳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