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

1247—1327

元代大臣。初名秃忽思。字明甫。契丹族。为中书令※耶律楚材孙,※耶律铸子。自幼随父受业燕京(今北京),天资聪慧,九岁能诗。一生所著诗文颇多,连同随军纪行,集为《愫轩集》30卷,今不见传。蒙哥汗八年(1258),赴六盘山觐汗,继从父伐宋。中统元年(1260),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争斗中,父投忽必烈,他与母则被阿里不哥执拘,迫随西行,在隶州(今甘肃酒泉)遇父好友哈剌不花,获释。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附宗王禾忽,继为阿里不哥所攻,辗转西域各地。苦涉大漠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入觐忽必烈。受命为速古儿赤(掌内府尚供衣服)、必阇赤(书史)。至元八年(1271),授府宝郎。十四年(1277),转礼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十七年(1280),以疾致仕。至大二年(1309),元武宗于境内寻访旧臣,复起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时纂元世祖忽必烈言行以进。卒,追封漆水郡公,谥“忠嘉”。

猜你喜欢

  • 雍古

    即“汪古”(1120页)。

  • 雅尔图

    ?—1767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初任笔帖式,雍正四年(1726),升主事,迁郎中。十三年(1735),授镶兰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元年(1736),随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授参赞大臣。三年(1738

  • 艾米尔

    见“异密”(932页)。

  • 海乙寺制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制度。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阿拉伯、中亚等地传入,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地区。“海乙”或译“罕义”,阿拉伯语意为“大的”、“总的”、“中心”。即由一个“海乙”(大)寺

  • 哈失哈力

    见“喀什噶尔”(2205页)。

  • 太石

    古代若干蒙古部落贵族首领的世袭称号。亦作太司、泰实。仿自契丹袭汉制所立“太师”官名。《辽史·百官志》:南北院大王下均设有“太师”,北面部族官、北院属国官亦均有“太师”。位尊职显。蒙古贵族慕之,用以自称

  • 勾践

    ?—前465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父卒,继位。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负伤身亡。二十六年(前494)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

  • 伊江集载

    书名。作者失名。不分卷。按舆地、城池、山川、坛庙祠宇、军台、河渡、堤堰、官制兵额、屯务、派防、营务、库储、粮入数、粮出数、饷入数、饷出数、红白赏恤、借办军装货物、封储钱两、实存银两、绿营采买、绸缎、回

  • 道德司

    西夏官署名。掌管道教事务。西夏汉文本《杂字》司分部有载。应为西夏《天盛律令》中道士功德司的简称。

  • 马少宣

    1867—1939清末民初工艺美术家。名光甲,字少宣,以字行。北京牛街人。回族。擅长内画,与知名内画家周乐元、叶仲三、丁二仲等齐名。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皆精。人物画与书法最具特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