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番

西番

①汉族和白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亦作西蕃。一说始见于《宋史》;一说早在公元3世纪晋初张华《博物志·异鲁》已有载称:蜀中南高山有“西番部落”。五代《定西番》词牌说蜀郡附近有该族群活动。《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黎州》条认为《博物志》所云西番部落的地望在沈黎郡,即今大渡河南北的甘洛县和汉源县。这正是历史上西番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唐宋以来,其名也用以称吐番,或说吐番系西番别种。宋代《文献通考》则分别记载“西番”与“吐番”的事迹。元初《异域志》说西番的另一种叫“阿丹”,意为“总根”、“源头”。阿丹的地望正是四川的盐源、木里与云南宁蒗三县毗连地区。明代在永胜、华坪一带的西番已是一个繁盛民族。天启《滇志》卷30载:“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维西、兰坪等地的西番见于记载较晚。元明以来的西番,与今普米族分布的地区大体一致。其时,亦称与之邻近的藏族为西番。说明普米族与藏族渊源关系较近。 ②见“西蕃”(693页)。

猜你喜欢

  • 杨飞龙

    晋代仇池氐人首领。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百顷氐王※杨千万之孙,前仇池国君主※杨茂搜养父。后袭氐王爵。至晋武帝时(265—290),势渐强盛,受晋封为假平西将军(一作假征西将军),还居略阳(

  • 如米

    旧时西藏墨脱宗门巴族地区农奴等级之一。低于※差米,高于※约布。相当于藏区的堆穷。约占全宗(相当内地县)农奴总户数的7%。人身依附领主。一般有独立经济,但缺少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无条件直接领种差地。主要靠

  • 元宝炬

    507—551西魏皇帝。535—551年在位。鲜卑元氏(拓跋氏)。孝文帝※元宏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母汉人杨氏。正始(504—508)初,坐父罪,兄弟皆幽宗正寺。延昌四年(515),宣武帝卒,得昭雪。

  • 鲜州

    唐朝纳抚※奚族所置州名。据《新唐书》载,李渊建唐不久,曾置※饶乐都督府以安顿奚部附唐部落。武德五年(622),又析饶乐府奚部落民新置鲜州,初治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界内,隶营州都督府。成为唐建奚九部之

  • 圣纪

    节日名。为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三大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因穆罕默德逝世也在此日,中国穆斯林又称此日为“圣忌”日。届时,一般都在清真寺内举行聚礼,“

  • 文面濮

    古族名。见《新唐书·南蛮传下》。为汉晋时期※闽濮(即缅濮)、※躶濮之一部。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因其民有文面之俗,故称。汉晋时期与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

  • 乔素勿同

    见“乔白郎”(790页)。

  • 黄维翰

    ?—1931近代东北民族史学者。字申甫。江西崇仁县(一说湖南长沙)人。汉族。清末乙未年(1895)进士。曾任陆军部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底,任黑龙江呼兰府知府。宣统二年(191

  • 傣哪语

    参见“傣语”(2243页)。

  • 元氏长庆集

    书名。唐元稹(779—831)撰。60卷。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鲜卑元氏。隋兵部尚书元岩六世孙。少工属文,贞元(785—805)举明经科。穆宗长庆二年(822),曾任三月宰相。后历任同州刺史、武昌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