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里舍
又记作“赛咿奢”。契丹语,意“月好”。契丹族对“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的称谓。依俗,节前三天(七月十三日),夜,契丹皇帝离开行宫,向西30里设帐寝宿,先于该处备好酒馔,十四日,皇帝与诸军、诸部落随从者欢宴,奏契丹乐,至暮,回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奏汉乐,大宴。十六日拂晓,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喊三声,谓之“送节”。
又记作“赛咿奢”。契丹语,意“月好”。契丹族对“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的称谓。依俗,节前三天(七月十三日),夜,契丹皇帝离开行宫,向西30里设帐寝宿,先于该处备好酒馔,十四日,皇帝与诸军、诸部落随从者欢宴,奏契丹乐,至暮,回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奏汉乐,大宴。十六日拂晓,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喊三声,谓之“送节”。
达斡尔语音译,亦作“雅达干”、“亚德干”。达斡尔人对大萨满(巫师)的称呼。有领祖神“霍卓尔雅德根”(氏族萨满)和领外部神“博迪·朱嘎勒”(一般萨满)之分。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
蒙古国官员。札剌儿氏。国王※速浑察次子。谦和好学。宪宗朝(1251-1259),父逝,蒙哥汗以其兄忽林赤柔弱,不胜任,欲择其袭国王世爵,固辞,拥兄袭位,辅佐兄理事,代行军国事,事无巨细,相互谋议,处决
古代对我国东北地区诸族的泛称。东北,即我国东北部地区的简称,范围因时代不同有大小之别;夷,通指“东夷”,即我国东部地区的诸少数民族,所指也因时代不同有异。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肃慎族,刘宋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专管活佛衣食住行诸事。是※商卓特巴的助手,在其支配下履行职责,下属有※尼尔巴。为活佛府邸的主要办事人员。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卡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分布在西藏西巴霞曲(河)流域北端比夏一带,人口仅数千人。传说系自天而降的女祖先列德罗登的后裔。包括比夏、夏波、米里和华多四个氏族。男子头戴板瓦
①清宣宗旻宁年号。1821—1850年,凡30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宣宗旻宁(1413页)。
清驻藏大臣代表清朝廷行使西藏地方管理权的行政机关。衙门组织,按乾隆五十八年(1793)《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驻藏大臣下设章京1人,由理藩院员外郎或主事充任;笔帖式1—2人,办理满、汉文书翻
见“做水鬼”(2072页)。
西夏军队职官。西夏语音“正暮”。系正统司之长官,为第一等。有副统辅佐。
451—502北魏大臣。亦作缪老生、丘目陵亮,字幼辅。鲜卑丘穆陵氏(后改穆氏)。开国大臣太尉穆崇玄孙,驸马都尉穆平围之子。献文帝拓跋弘时,为侍御中散。尚中山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