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郎君行记

郎君行记

金代契丹小字、汉字合璧碑刻。全称“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王圭、黄应期撰。刻于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十一月四日。碑文刻在陕西省乾县乾陵乡武则天陵前著名的无字碑上。刻文在碑的正中部分,四周环刻花纹图案,框出一长方形,长142厘米,宽94厘米。上部为碑额,汉字篆书3行12字“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额下右部刻契丹小字5行97字,左部稍下刻汉字6行104字,文尾另注“右译前言”4字,明确指出契汉两种文字对译。文叙金太宗弟(钱大昕考证为撒离喝)游猎乾陵并重修陵上建筑事。在现存的契丹文字资料中,唯此碑与《※许王墓志》盖上6字为契、汉对译,故学者释读契丹字多从此碑入手,可见其珍贵。碑文最早著录于明代赵崡《石墨镌华》一书,清代金石著作论及此碑者更多,皆云“一字不能辨”,又因其刻于金代而误认为女真字,由是可知,明清以降,世人已不识契丹字,直至本世纪30年代辽庆陵契丹字帝后哀册出土,人们方悟碑上所刻是契丹字,从此研究者甚夥,迄今为止,此碑所得以解读的契丹字最多,然仍未获通解。

猜你喜欢

  • 雅哈河卫

    见“呕罕河卫”(1067页)。

  • 卡别

    族名。哈尼族的自称之一。散居于云南景东、墨江、元江、镇沅、普洱、江城、新平等县。参见“哈尼族”(1633页)。

  • 阿尔沙瑚

    ?—1643清初将领。蒙古族。瓦三氏。初为察哈尔部林丹汗护卫。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兵败西行后,率所属40余户渡哈屯河归附后金,隶蒙古镶白旗,授游击世职。崇德三年(1638),随军征明,屡胜明兵

  • 速夫

    波斯语音译,义为“羊毛织品”、“长毛呢”。《元史·舆服志》:“速夫,回回毛布之精者也”。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元代为制作※天子质孙服的原料之一。参见“质孙宴”(1467页)。

  • 铁浮图

    又记作“铁浮屠”。亦称“铁塔兵”。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兀术)专门装备训练的一支特殊的侍卫亲军。女真语谓“亲军”曰“合扎”(扢叉),故亦有称“合扎猛安”或“扢叉千户”。此军据《宋史》所记:

  • 仁德皇后

    见“萧菩萨哥”(2022页)。

  •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黎语自称“赛”。因分布地域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内部又分“侾”、“杞”(或“岐”)、“美孚”、“本地”等支系。现有人口1110900 (1990年),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语言属

  • 耶律辟离剌

    辽末投金将领。契丹族。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五月,降金。娶秘书监萧裕妹,官左卫将军、近侍局副使。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欲除金太宗诸子,命其从裕阴害完颜宗本和完颜宗美。事后,为绝众疑,被出为宁昌军节

  • 苏尔莽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玉树二十五族之一。驻子曲河下游。东接扎武,南界昌都,西抵囊谦,北临拉休。有百户1员,驻囊结载寺;百长2名,属民400余户。耕牧兼有,田多牧少。信奉喇嘛教黄、白二教派。归西宁办事

  • 别里古台

    蒙古国宗王、大将。又译别里古带、别勒古台、孛鲁古台、伯勒格德依。孛儿只斤氏。※也速该庶子,※成吉思汗异母弟。勇力多智谋。幼年全家屡遭泰赤乌部、蔑儿乞部凌辱追逼,生母为蔑儿乞人所掠,后得克烈部、札只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