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猜你喜欢

  • 汤沐

    字新之,江阴(今属江苏)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崇德知县,征授御史。正德初,出为湖广佥事。以不佞附刘瑾,贬武义知县。瑾诛,累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嘉靖六年,因李福达狱罢归,家居六年,卒。居官

  • 田赋

    【介绍】:明福建瓯宁人,字用周。正德九年进士,选刑科给事中,奉敕巡视两淮漕运,升池州知府,调淮安知府。工诗文,著述颇丰,有《齐山志》、《纪行录》、《野樵杂言》、《管鸣集》、《巡漕集》、《困横集》。

  • 仁兴妻瓜尔佳氏

    名画梁。杭州驻防满洲旗人。著有《超范室画范》。光绪中,被召供奉内宫。

  • 徐晦

    【生卒】:?—838【介绍】:唐人,字大章。德宗贞元十八年进士。授栎阳尉。素为杨憑所知赏,后憑被贬,亲友无敢送者,独晦送至蓝田与别。权德舆叹其直,称于朝,李夷简表为监察御史。历迁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

  • 帝外壬

    【介绍】:商代国君。中丁弟。继中丁即位。

  • 龚丽正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进士,官至江苏苏松兵备道。段玉裁之女婿,承传段氏学问。【生卒】:1767—1841【介绍】:清浙江仁和人,字闇斋。段玉裁之婿。嘉庆元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道光七年,引疾归

  • 韦光辅

    【介绍】:唐京兆杜陵人,字光辅。代宗大历十年,官太府少卿,以时用斗秤小于汉制,奏请改造铜斗斛尺秤等行用,奏可。后以旧斗秤行用已久,遂停。德宗贞元三年,官衢州刺史。

  • 单仲昇

    【介绍】:元广州增城人。父丧,与兄同居。奉母至孝。母卒,蔬食水饮,不事家业,庐墓三年。

  • 于七

    【介绍】:明末清初山东栖霞人。清顺治五年在锯齿(牙)山反清,七年,降清为把总。十八年,再次起事,兵败突围,不知所终。武术家谓于七原名乐吾,字孟熹,生于万历三十七年,明末武举,兵败后为僧,法号善和,为螳

  • 吴宗周

    【介绍】:明宁国府宣城人,字子旦,号石冈。弘治九年进士。寿宁侯张鹤龄倚酒戴帝冠,长随何鼎持大瓜欲击之。竟下鼎锦衣狱,宗周抗疏救之,帝不纳。历官临江知府。有《来苏吴氏原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