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升平社学

升平社学

指新建升平社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西北郊区一些爱国士绅建立的“纠合各乡居民团练自卫”为主旨的反侵略组织之一。社学起源于明代,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地主士绅兴办“团练”以“御盗贼”的场所。***战争时期,广东人民利用社学进行抗英斗争,重建升平社学。它是由石井、怀清(后改名为佛岭)等十几个旧有的社学联合而成的,发起人是举人、曾任阳江县训导的李芳。不久,在籍内阁中书何有书又创立升平公所, “以为壮丁聚集之处”。升平社学和升平公所“连为一气,声息相通”,共有壮勇数万人。社学领导权掌握在地主士绅手中,其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社学规定:富者助饷,贫者出力,除老弱残废单丁不计外,每户三丁抽一。武装编制为: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社学壮勇白天劳动,晚上训练。参加社学的下层士绅与广大群众接近,反侵略斗争较坚决;上层士绅则和清政府立场基本一致。清政府对社学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两面政策。升平社学在***战争后领导和参加的著名斗争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火烧广州洋馆的斗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反对香港开市的斗争;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反对英人图谋占领广州河南的斗争;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驱逐清广州知府刘浔的斗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反对英人进入广州城的斗争。社学的这些斗争都获得了很大胜利。1850年(道光三十年)以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社学中的士绅公开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镇压人民革命,而社学中的许多劳动群众则纷纷投身于反清斗争的行列。

猜你喜欢

  • 符离战役

    或称宿州战役,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南宋孝宗即位后,锐意收复失地。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北伐。四、五月间,张浚集十三万大军渡淮,以李显忠、邹宏渊为正副招讨使

  •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时川峡地区农民起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贩茶失业的王小波(又作王小皤、王小博)聚集贫苦的旁户(佃农)、茶农百余人起义于永康军青城(今四川灌县南),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

  • 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采用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大约在七世纪中叶,唐就出现了雕版印的佛像。德宗时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九世纪初, 已有诗歌的印本。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8年——8

  • 中台

    官署名。即尚书省。东汉时称尚书台,或中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称中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称。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再称中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复旧称。参见“尚书

  • 戊申安庆之役

    见“安庆马炮营起义”。

  • 窃符救赵

    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请如姬窃取兵符,假托魏王令夺取将军晋鄙军救赵之史实。秦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后,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又派王陵率兵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第二年,王陵数战

  • 自立军起事

    资产阶级改良派唐才常等组织的未遂武装起事。戊戌政变后,唐才常等逃亡日本,既与康、梁等密谋武装“勤王”;又与孙中山、陈少白等接触,研讨救国方略;并通过毕永年等兴中会会员,广泛联络具有反清传统的哥老会组织

  • 特科

    清代正常科举以外特别举行的考试,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等名目。用以专门吸收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宣布在北京开设博学鸿词科,命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各省

  • 天誊新制

    金熙宗时所颁行的新官制。熙宗继位后,锐意推进封建化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八月,仿照辽宋之制颁行新官制及换官格。规定门下侍中、中书令分由左右丞相兼任,使中书、门下两省形同虚设,而

  • 李文成、林清起义

    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年间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李文成、林清是天理教领袖,他们约定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发动起义,并由河南派人支援河北,进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