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开河分水之议

开河分水之议

又称回河之争。宋代神宗、哲宗时对调整黄河河道的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9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大决,河水经今河北中南部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今卫河,由天津入海,形成所谓“北流”。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今属河北)以东大段决口,东北循马颊河入海,是谓“东流”。对于解决黄河屡次易道泛滥问题,朝臣意见不一。熙宁初,有人建议维持“北流”,而于沿岸修筑护堤以防河水漫流。下游则水深河阔,可作为备御契丹的天然防线;另一些人则主张截断北流,开二股河以导入东流。神宗采纳后说,封闭北流,而黄河又多次决口,北流终不可断。哲宗即位,开河分水之争又起。一派认为,若维持北流而不塞断,则北边塘泊水涸,悉成平地,无险可倚,契丹骑兵甚易南下。如河口再次北移,辽界将在黄河南岸,一旦有警,京师不保,更为危险。另一派则认为河北塘泊并无多大军事价值,地势北高南低,河道不会向北移动。争论不休。至绍圣元年(公元1099年),再塞北流,而又屡决泛滥。河水北流依旧,而东流堙塞。回河之争遂渐平息。黄河之害仍未能治。

猜你喜欢

  • 彭材、李玉、王海起义

    东汉末年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农民起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豫章郡东部地区农民,在彭材、李玉、王海领导下,举行起义,反抗孙吴政权统治。起义群众有一万余人。后为新都(治今浙江淳安西北)太守贺齐镇压

  • 儿皇帝

    五代时后唐明宗死后,皇位继承之争异常激烈。明宗女婿、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图谋夺取政权。清泰二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举兵反唐。后唐末帝派大将张敬达督军进讨。石

  • 赀选

    汉代选官方式之一。赀,即钱财资产。秦代家贫无行者不得推择为吏。汉承秦制,规定拥有赀产十万钱(汉景帝时改为四万钱)以上而又非商人者,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赀财,可谋得冗散官位或较低的吏职,以为升迁的阶梯,称赀

  • 夏(明玉珍)

    元末农民战争中明玉珍建立的政权。明玉珍,随州(今属湖北)人,家世务农。徐寿辉起义后,明玉珍集乡丁千余屯青山。后归附徐寿辉,受封元帅,守沔阳。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春奉命率斗船五十,集粮川、陕间。

  • 战国

    时代名。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连年战争,时称“战国”。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正式定为时代名。战国时的各大国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著名的有魏文

  •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沙俄又乘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侵占伊犁,加紧与英国争夺新疆地区。与此同时,中国东南、南部和西南边疆也面临侵略威胁,边疆危机全面发生。李鸿章等人主张筹办东南“

  • 字院

    西夏朝廷文翰机构。大庆二年(公元1037年),西夏仿唐宋翰林学士院之制,分设夏字院(又称国字院)和汉字院,作为文翰机构。凡送达宋朝的公文皆由汉字院以汉文字撰拟,旁列夏文字以为对照;凡国内诰牒文书皆由夏

  • 平治章程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英国在拉拢东南各省督抚搞“东南互保”的同时,策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割据。英国香港总督卜力授意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与兴

  • 弦高犒秦师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爱国的故事。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再次插足中原,派遣孟明视等率军远袭郑国。行军途中,遇到将去东周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窥知秦军意图,便假借国君名义,以十

  • 平夏城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宋哲宗即位后,西夏频繁进扰边境。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于葫芦河川形胜之地筑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县北)以扼夏军,并停输西夏岁赐。不久又命西北沿边诸路于要害处修筑寨堡,以防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