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丁氏声鉴

丁氏声鉴

一卷。清丁显撰。显字问渔,陕西山阳人。是书因李汝珍《音鉴》而作。其大旨则遵李书二十二字,区别唇舌腭齿喉为九声,并三十六母为二十一母:曰见、溪(群)、疑,属腭声;曰端、透(定)、泥,属舌头声;曰帮、滂(并)、明,属重唇声;曰精、清(从)、心(邪),属齿头声;曰照(知)、穿(彻床澄)、审(禅),属正齿声;曰晓(匣)、影(喻),属深浅喉声:曰非(敷)、微,属轻唇声;曰来,属半舌声;曰日,属半齿声。丁氏尚采用方以智之说,分声类为起声(不送气音)、送声(送气音)、收声(擦音、鼻音)等类。韵母分为二十二个大类:一东(冬钟江)、二支(脂之微齐)、三微(灰咍脂)、四鱼(虞模)、五佳(皆灰咍)、六皆(灰咍)、七真(谆臻文欣魂痕)、八文(欣元魂痕)、九寒(桓删山先)、十删(山先)、十一先(山)、十二萧(宵肴豪)、十三歌(戈)、十四歌(戈)、十五麻、十六麻、十七麻、十八阳(唐)、十九阳(唐)、二十庚(耕清青蒸登)、二十一尤(侯幽)、二十二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每一类中分为粗音、细音,丁氏把开齐合撮四呼化为粗、细两类,以与声母的粗、细音配合。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所列韵图称《双声叠韵一贯图》,于横行书眉上标明二十一声母,用见溪疑等字代表,全浊音声母附于相应的清音声母之下,各个字母下面还以符号表明清浊。纵行分二十二格,列二十二韵字,每格之中分列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之字,阴平字位于格子中央,其他四声列于四角。有声无字之处则以〇号表示。丁氏于图后说明云:“右图纵行为双声,横行为叠韵。双声分九部,九部又分为二十一母;叠韵按照平水刘渊诗韵次序而分为二十二韵,等韵又分十八摄,每母均统清浊粗音、细音两行,每字均有阴阳平、上、去、入五音。每行二十二韵,以一字五音计算,每行有一百十音,九部三十六行,统共三千九百六十声……反切识字之法在其中,空谷传声之法在其中,名之曰《双声叠韵一贯图》。”丁氏韵图以入声韵配阳声韵,同时兼配阴声韵。丁氏对入声字的安排,所据的是较近南方的语音。论者谓是书之误有二,一为声母之并合无据、二为韵母之分合不善。此书大约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之前,盖丁氏序作于是年,丁序云:“显于音韵之学,研究二十余年,音韵之书搜罗近百部,南游吴越,北走燕齐,方音之异,入耳会心,因撰是切韵求是图,为学者指迷。”此编刊入《丁西圃全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孙清简公集

    二卷。明孙需(?-约1522)撰。孙需字孚吉,别号冰蘖翁,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为常州府推官,擢南台御史。弘治中累官右副都御史。正德中为南京兵部侍郎晋南京礼部尚书,起南京

  • 道德真经集注释文

    一卷。宋彭耜(详见《道德真经集注》)撰。前人研究《老子》者,有的只重注释不重音读。彭耜认为应该仔细研究老氏之学的一句一读,据其于卷首序所述,“安有辞义之未通,而理道之顿悟?惟览者互考焉。”由此可知,其

  • 刘端临遗书

    八卷。附《两世乡贤录》一卷。清刘台拱(1751-1805)撰。刘台拱,字端临,江苏宝应人,二十一举江南乡试,后累试春闱不第,大挑二等,授训导。刘台拱精古学,凡天文律吕至于声音文字,靡不贯通。其于汉、宋

  • 彭椒岩诗稿

    二十二卷。清彭开祐(约1691年前后在世)撰。彭开祐,字孝绪,号椒岩,娄县(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武冈州知州。此集有《瞻云稿》、《游琴稿》、《一螺稿》各六卷,《

  • 说楛

    一名《焦氏说楛》 七卷。明焦周(生卒年不详)撰。焦周,字茂叔,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焦竑之子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此书集取诸书中新颖之语,以及其见闻所及,可资谈笑者,杂载成编,不分

  • 易经贯一

    二十二卷。清金诚撰。金诚字闲存,华亭人。此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元部记有“略言”六则,“谈余杂录”四卷,“易学问经说”、程子《易传序》、周子《太极图说》、张子《西铭》以及河洛卦象诸图与会讲之语。亨、

  • 国清百录

    四卷。唐代释灌顶撰。灌顶生平事迹详见《大般涅槃经疏》辞条。《国清百录》一书,是在天台宗创始人智灭度后,先由沙门智寂搜访他的事迹笔札及其碑文等进行编集,因书未成而去世,遂由灌顶继续增撰而成。此录前有宋绍

  • 皇宋十朝纲要

    二十五卷。宋李(1161-1238)撰。字季允,李焘子,学者称悦斋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熙进士,历知潼川,常德府、夔州、礼部侍郎、遂宁府、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承史学家传,著有《皇宋十朝纲要

  • 化书

    又名《齐丘子》、《谭子化书》,六卷。南唐谭峭(生卒年不详)撰。谭峭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属福建)人。早年爱好诸子、黄老之学,不求仕禄功名,后出游终南山,并遍历名山,不复归故里。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

  • 瓦削文字谱

    一卷。文素松撰。文素松,湖南萍乡人,生平不详。著作有:《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碑录》一卷,《瓦削文字谱》一卷等。此书收录瓦削文字影印件120片,并附有释文若干条。“瓦削”这个名称,史籍和著作中很少见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