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诗
五卷。明沈易编。沈易字翼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履迹不详。此书前有洪武十二年(1379)钱惟善序,称易游学北方,南还乡里,为童子师,得束修以奉二亲,其教以躬行为主。尝编《五伦诗集》,则此集本为课蒙而作,故所录皆浅近通俗之作。据其原目,共内集五卷、外集七卷。内集五伦分五卷,外集则睦族并言,即一诗并及五伦者。务本尚志、比喻警省,诗余分七卷。此本仅有内集,盖不完之本。卷末有跋,称钞自朱彝尊家,原缺后七卷,则其佚久。《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五卷。明沈易编。沈易字翼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履迹不详。此书前有洪武十二年(1379)钱惟善序,称易游学北方,南还乡里,为童子师,得束修以奉二亲,其教以躬行为主。尝编《五伦诗集》,则此集本为课蒙而作,故所录皆浅近通俗之作。据其原目,共内集五卷、外集七卷。内集五伦分五卷,外集则睦族并言,即一诗并及五伦者。务本尚志、比喻警省,诗余分七卷。此本仅有内集,盖不完之本。卷末有跋,称钞自朱彝尊家,原缺后七卷,则其佚久。《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一卷。清吴邦庆撰。吴邦庆详见《畿辅水利辑览》。考《顺天府志》,道光三年,雨潦盛积,经流支川,皆成水患。朝廷特诏大员疏通河道,并将修复雍正初年畿辅之水利。邦庆遂著畿辅水道丛书,此书即作于当时。《畿辅河道
二卷。清李文藻(1730-1778)撰。李文藻字素伯,号茝畹、南涧。山东益都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官广东思平、潮阳知县,擢广西桂林府同知。文藻曾师事钱大昕,深研经学。大昕称他性好聚书,或
无卷数。清崔纪撰。崔纪详《成均课讲周易》条。该书为作者任国子监祭酒时所撰讲解《大学》、《中庸》之书。书中大旨以为《大学》以“慎动”为宗,故其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两者合一,显微无
一卷。清周保珪(生卒年不详)撰。周保珪,字桐侯,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嘉定)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从王文韶馆湖南及京邸,为其子师,以文行称于时,编《周易集说》未就,著有是书。书首为王文韶序,略言
四卷。清刘廷玑(生卒年不详)撰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园,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红旗。康熙间由荫生累官江南淮徐道,江西按察使,《国朝诗人征略》对刘廷玑有记传。著有《葛庄分类诗抄》十四卷、《葛庄编年诗》、《在园
八卷。清张模(生卒年不详)辑。张模,字晴溪,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张氏自跋中,记述了刻帖原委。张氏认为米芾书法为宋四家之最奇纵者,或真或草,逸态横生,可与王右军相比附,故张模每遇米氏真迹或初拓善本,
一卷。元魏释灵辩(475-522)撰。灵辩,姓氏不详,山西晋阳(今太原市)人。所作《华严经论》原为一百卷,今仅存卷第十一,故题一卷。该书从后魏熙平元年(516)正月动笔,至神龟三年(520)九月而成。
二十四卷。旧本题明李攀龙(1514-1570)撰。李攀龙字子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孤贫。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累官河南按察使。才学广博,与吴国伦、徐中行等号称“后七子”。著有《沧溟集》等。本
五卷。清段玉裁撰。段氏生平著述,见“说文解字注”。是书附于《说文解字注》。卷首有乾隆丁酉(1777年)戴震等序及段氏自序。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
二卷。明李登(生卒年不详)撰。李登字士龙,号如真生,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官新野县丞。是书成于万历壬辰(1592年),用千字文体,以四字为句,辨俗传讹体之字,供教诲童蒙之用。然而俗字很多,搜罗不备,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