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交泰韵

交泰韵

一卷。明吕坤撰。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又号心吾,宁陵(今河南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授襄垣知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再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后召为左佥都御史,迁邢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因上疏言国事被劾罢职。卒于家。天启初赠刑部尚书。另著《四礼疑》、《四礼约言》等。吕氏鉴于传统反切难以掌握,遂从实际口语出发,改变七音三十六母、十三门十六摄等拼切字音之法,主张“信口便是法门”,纯从唇吻制作反切。‘是编乃所立切韵简要之法,仅有序文、凡例、总目,而未及成书。然书之体要则已具括于是”(《四库全书提要》)。“未及成书”的是韵书部分,“总目”是一部韵图,成于万历癸卯(1603年)。称“交泰”是取天地相交之意,杂有理学观念,谓反切上下字“上下呼应”如天地相交。他去掉助纽字(如“经坚”等),用切合实际读音的反切上下字直接拼切。吕氏所定反切条例主要是“切字之体,二字切一声,凡平声字,二切皆以平声;上声字,二切皆上声…”他强调以同调(特别是阴、阳平)字为反切字,如“通”字本作他红切,他改作他翁切。他的反切重阴阳和分平上去入四声,上下字之间注意搭配,同韵同调的字用相同的切下字,而平声字则以入声字为切上字,入声以平声为切上字。《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法于平声之字各以阴阳相切,如‘同’字旧用徒红切,‘通’字旧用他红切,坤则以为‘他红’二字仍切‘同’字,不切‘通’字,改‘通’字为他翁切。又上去二声各以本声为母,如‘宠’字用楚陇切,‘送’字用素瓮切之类。平入二声则互相为母,如‘空’字用酷翁切,‘酷’字用空屋切之类。”吕氏分二十一个韵类,所依据的是当时的实际口语。入声韵配阳声韵。吕氏说有九韵四声齐备,十二韵仅有三声,如是则共有七十二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分部纯用河南土音,并盐于先,并侵于真,并覃于山,支微齐佳灰五部俱割裂分隶,则太趋简易。”分声调为平上去入,平声隐含阴阳两类。韵图以韵类为纲,一韵之内再分为阴阳。每图纵列平上去入四声,每字之下注明反切,一类字之后列“外附”,收录来自外韵的字;列“内附”,收录认为本属同类的字。吕氏云:“本韵不叶而寄于他韵之末者,谓之外附;本身不叶而寄居本韵之末者,谓之内附。”《交泰韵》语音系统的基础是“中原雅音”,即当时河洛一带的语音。吕氏说:“余所收以中原雅音为主。”“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我朝《正韵》,皆取裁焉。”这种“中原之音”是明代共同语的正音(雅音),是官方语音。吕氏云:“高庙(明太祖)召诸臣而命之云: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须以中原雅音为定……万历中,余侍玉墀,见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交泰韵》有《吕新吾全集》本。

猜你喜欢

  • 遁世编

    十四卷。明钱一本(详见《像象管见》条)撰。此书记古来隐逸之士,自唐虞至元,分神隐、真隐、儒隐、节隐、侠隐、哲隐、达隐、高隐、别隐九类,共十四卷。其内容甚为芜杂,且疏漏也多。如钱一本将其不知姓名的人一概

  • 广雅堂四种

    十五卷。清张之洞(详见《书目答问》)撰。四种为《广雅堂骈体文》二卷补遗一卷、《广雅堂散体文》二卷附录一卷、《广雅堂杂著》四卷、《广雅堂论金石札》五卷。上述著作均为张之洞去世后,他人辑理编次。其中《广雅

  • 礼记纂图注义

    十三卷。元彭廉夫(生卒年不详)撰。此书见乾隆钦定《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而系辑自《永乐大典》,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等所编。考此书卷次可知,卷一《曲礼》谓“礼之委曲细微者”一节,第二行有

  • 经史问

    五卷。清郭植撰。植字于岸,古田(属今福建省)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曾主持广东粤秀书院。是编五卷系期间与书院众生搜寻研讨经史疑义,以问答式编纂装订成书。所记大部注疏旧义,且多与毛奇龄《经问》重复

  • 春秋偶记

    二卷。清汪德钺(详见《周易偶记》)撰。该书是作者所撰《七经偶记》中的一种。据汪德钺《四一居士文钞》卷五《读经偶记序》说,他自弱冠后就决志穷经,罢弃时文诗赋不习,偶有心得,随即札记,年久积多,诸经都有成

  • 西昆酬唱集

    二卷。宋杨亿(974-1020)编。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杨亿七岁能文,十一岁诏送阙下试诗赋,受宋太宗及大臣宠爱。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试翰林,赐进士。宋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参与编

  • 张郎甫行述

    一卷。清张方泳等辑。方泳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所记为张廷鉴事略。廷鉴字郎甫,山西阳曲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用,旋援例就内阁中书。后居家读书授徒,不复出。此书记其言行甚详

  • 天启逸史

    不分卷。明佚名撰。是书原无题名,封面题曰《天启逸史》,乃后人所附益,非其本名。所记起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十二日,终于七年(1627)八月二十三日,逐日汇抄各部接出圣谕题旨。是书虽仅录题旨而无奏

  • 不易心堂诗集

    一卷。清吴獬撰。吴獬诗写性灵,无所宗主。卷中五古如《适意》、《堕牙》;七古如《刻刘宅竹上》、《吊李武生》、《九日同王梅二同年登高》、《戏赠王梅二同年》、《汉口喜谒峦丹阶》、《为张伯琴题魏午庄制府洞庭归

  • 前汉书琐琐

    四卷。明朝郝敬(1558-1639)撰。郝敬字仲兴,号楚望。湖北京山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科给事中、崇祯十二年(1639)卒。享年八十二岁。(《明史本传》)。《前汉书琐琐》开篇卷首有崇祯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