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劝善书

劝善书

二十卷。明仁孝皇后撰。仁孝皇后徐氏,为中山王徐达之长女。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朱元璋闻其贤涉,于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燕王朱棣即位,册为皇后。并说:“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又言:“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尝召见命妇,赐冠服钞币,谕曰:“妇之事夫,奚止馈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曾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曾劝成祖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永乐五年崩,年四十六。谥仁孝皇后。此书成于永乐三年(1405年),共二十卷,其所采辑兼及三教,盖意主劝戒下愚,不及其所作《内训》之纯粹。此书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卷一六八二五至一六八四四中辑出,列入存目。书中收录先秦至元代历代因果报应之事,以劝戒世人行善。各条俱不注出处,经考,宋朝事多采《夷坚志》,唐以前事多采自《太平广记》。此书之价值有三,一是可校勘今《夷坚志》、《太平广记》等书之脱误。如《夷坚乙志》卷六“陈邦光”条云“当直伍伯从求钱百千”,文意费解,据《劝善书》知“伯”下脱“者素凶暴不仁”六字。又《夷坚乙志》卷十一“巩固”条,“徙之日”下脱“巩梦周氏之夫告之曰:‘尔强取屋业,逐我妻与孙,我已告于阴司,明年,尔全家亦来纳命”三十四字。二是辑佚之用,《夷坚志》现半数已佚,此书所录宋事不见于今残本者,可能出于此书之佚卷。三是此书所录内容均系历代社会情状,是研究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宝贵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此书有明永乐间刻本二种,一种为十册,书首有永乐三年仁孝皇后自序、永乐五年(1407年)朱高炽序、朱高序、朱高燧序、丘福、胡广等启。现存北京图书馆。一种为二十册,为日本和尚释明所点读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明刻本,五册,此本为小字本,是郡国所翻刻也,现存北京图书馆。此外还有明钞本,残存第三、四、八、十、十三(仅存七至十六页)、十五等七卷,共七册,现存北京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喻林

    一百二十卷。明徐元太(生卒年不详)撰。徐元太字汝贤,宣城(今属安徽)人。嘉靖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主事,顺天府尹等。官至刑部尚书。徐元太阅读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把书中的譬语喻言,随手抄录,历经二十

  • 增修诗学集成押韵渊海

    二十卷。元严毅(生卒年不详)撰。严毅字子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平不详。唯卷首有后至元庚辰张复序,知为元人。其书体例与《韵府群玉》一书相近。本书更为简略。每字之下首列活套。次为体字。体字如东字,下

  • 林左堂集

    十三卷。清孙致弥(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孙致弥字恺似,号松坪,上海嘉定人,生卒年不详。家虽贫,但刻苦读书。康熙初年(1662)初荐,召试称旨,康熙十七年(1678)以太学生赐二品服,充朝鲜副使,命

  • 姑溪词

    一卷。宋李之仪(1038-1117)撰。李之仪生平详见《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辞目。《书录解题》载《姑溪词》一卷。本书为毛晋所刊,凡四十调,共八十八阕。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

  • 续修崞县志

    八卷。清赵冠卿、龙朝言修,潘肯堂等纂。赵冠卿字蔚堂,河北清丰县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五年(1879)任崞县知县。按崞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尹际可,其后万历间知县陆寿光及清乾隆二十一年邑令顾

  • 归善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章寿彭修,陆飞纂。章寿彭,浙江山阴人,监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知县。陆飞,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举人。旧志创修于康熙十四年(1675)县令连国柱,后二次续修。旧志非失之陋略

  • 淮海集

    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秦观(1049-1100)撰。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为临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由苏轼荐为太学博士,

  • 古邠诗义

    一卷。清许宗寅撰。宗寅字吾田,初名畹,字芗韭,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此书卷首有晁贻端序,又有宗寅自序及后序。认为“邠(今《诗经》作豳)”地所出之诗,为周朝先代所遗。根据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定

  • 论语正义校记

    ① 一卷。清汪宗沂(1836- 1906)撰。宗沂字仲伊,号弢庐处士,安徽歙县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此书是读《论语正义》时随笔校录,写成寄给刘恭冕。刘家藏其稿,不知其名,后知为宗沂所撰。汪宗沂

  • 字汇数求声

    十二卷。清梅膺祚、虞德升合撰。梅膺祚撰《字汇》,著称于世,生平见“字汇”。虞德升字闻子,尚撰《谐声品字笺》。是编取《字汇》之字,分别以同音字注其字音。依十二支之序分十二卷。编次以笔画多寡为序。其字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