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四卷,《二编伤寒论本旨》九卷。清章楠《生卒年不详》撰。章楠字虚谷,会稽(今属浙江)人。因幼年多病而钻研医学,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颇受《叶天士医案》影响。曾到广东、河北等地求医。《医门棒喝初编》成于道光五年(1825)。意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告后世”,故名。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与徐回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科、外科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临证部分主要以叶天士、薛雪温病说为基础。尤推崇叶天士之说。其温病理论对王孟英编纂的《温热经纬》一书影响较大。《医门棒喝初集》,有的刊本又作《医门棒喝》,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1925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二编伤寒论本旨》有的刊本又作《伤寒论本旨》。章氏认为《伤寒论》词简而义深,理法微妙,难于领会。故撰此书,为“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其合乎意旨。”故名“伤寒论本旨”。卷一至卷四论伤寒大意、阴阳表里以及六经证治、合病、并病等;卷五至卷七论误治辨证、温病、热病、暑病之源流及证治;卷八至卷九论脉证合参及依条文之序汇集诸方。吴氏推崇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对张仲景之失亦有所抨击,有一定见地。书中篇目依方有执之说,删王叔和撰例,辨脉、平脉不列专篇,而采摘其关于本论内容,列于各病证条下。间采诸家之说,自为之释,其中对温、热、暑、湿论说最为详细。其论诸家之弊,认为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之说,颇为至理。强调伤寒与温病不同,对六经、六气等概念有所阐发,但亦有不尽全面之处,如把温病机械地按四时分类等。此书对阐述《伤寒论》之说有一定作用,亦为后世学习研究仲景之学的参考书。有道光年间偁山书屋刻本。

猜你喜欢

  • 垂光集

    二卷。周玺撰。周玺,字天章,号荆山,明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弘治丙辰(1496)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中,为刘瑾所构,斃于廷杖,刘瑾败后,礼科给事中孙祯疏讼其枉,诏复官,荫其一孙。《垂光集》上卷载疏十

  • 辽文萃

    七卷。清王仁俊(1866-1913)辑。王仁俊,字捍郑。江苏吴县人。他是俞樾弟子,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于上海创办实业报馆,后往依张之洞,任存古学堂教务长。至京师,任学部图书局付局长兼大学堂教

  • 正学堂诗说

    一卷。清王仁俊撰。仁俊生平及事迹皆不详。此书以分析列举郑玄笺注之义例为主体。除举例说明人们所熟知的引用三家今文诗说,引申毛传、改毛传之误几种体例外,又增举了所谓附传、补传、引他经例,与他经违异例,笺说

  • 太平府志

    五十卷,清甘汝来纂修。甘汝来(?-1739),字耕道,江西奉新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进士。以教习授知县。雍正间,任吏部主事、广西太平府知府、广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

  • 说文凝锦录

    一卷。清万光泰(1712-1750)撰。光泰字循初,号柘坡,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丙辰(1736年)举博学鸿词,试罢,旋中是年举人。著作尚有《转注绪言》、《汉音存正》、《遂初堂类音辨》等。是书乃是

  • 茶香室丛抄

    二十三卷、续抄二十五卷、三抄二十九卷、四抄二十九卷。清俞樾(见《诸子平议》)撰。此书是一部杂纂之作,共一百零六卷。因俞樾之妻姚夫人居室名为茶香室,俞樾为纪念夫人,以书自娱而撰此书,特命名为《茶香室丛抄

  • 虎口余生传奇

    四卷。清曹寅(1658-1712)撰。原本题遗民外史撰。按遗民外史,或云即曹寅,曹寅满州正白旗人,祖籍河北丰润。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官至通政使,久任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政。能诗词,校刊古书颇精。

  • 寰宇访碑录

    十二卷。清孙星衍、邢澍撰。孙星衍,详见《京畿金石考》条。邢澍,详见《金石文字辨异》条。书前有嘉庆二年(1797)七月孙氏自序。书中所录诸目,自周起,止于元末,除石刻外,还有各家收藏的古砖古瓦。在各石刻

  • 律易

    不分卷。清缪阗(生平事迹见《律吕通今图说》条)撰。缪氏作《律吕通今图说》后,恐律吕随纳音易位说失之臆断,于是由干支之位推天地之数,乃知律由声生,声由数定。又疑纯阳终不合声音之序,于是由八音所不收探声理

  • 栖老堂集

    一卷。明殷仲春(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殷仲春,字方叔,自号东皋子。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卒不详。尝慕王绩为人,隐居教授,又精于医,得钱辄入市买断烂书读之。集首载赋骚,次古今体诗,再次则为引辞赞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