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周易

古周易

一卷。宋吕祖谦(1137-1181)编。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谦幼承庭训,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诸儒游,又与张栻、朱熹友善,人谓其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除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宫,勉谕孝宗以恢复大业为先。终官直秘阁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祖谦之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四方之士争趋其门下。朱熹对其甚为推许,尝言:“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一生著述甚丰,有《书说》三十五卷,《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春秋集解》三十卷,《左氏博议》二十卷,《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此外尚有别集、外集若干卷行于世。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古《易》上下经、十翼,本十二篇,然自汉费直说《易》、郑玄注《易》,至魏王弼以老解《易》,递有移掇。孔颖达又因王弼本作《周易正义》大行于唐代,以传附经,古《易》遂不复存。鉴于此,祖谦乃考定古周易,编成一卷。以上下经、十翼各为一篇,恢复古本之旧。此前已有吕大防、晁说之、薛季宣、程迥、李焘、吴仁杰诸家之考,大致互相出入。《四库提要》谓祖谦此书与吴书最晚出,而较仁杰为有据。书分12篇,依次为《上经》、《下经》、《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书编次与吕大防《周易古经》同。朱熹甚为推许,尝为之《跋》,后作《本义》即用此本,可见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一卷,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二卷。四库馆臣以为“盖以一篇为一卷,其实一也。”所言极是。此书有《通志堂经解》本,又收入《金华丛书》中,清同治八年(1869年)退补斋刊。又有《清芬堂丛书》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黄梅梅氏慎自爱轩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均有藏。

猜你喜欢

  • 说理会编

    十五卷。明季本(1485-1563)撰。季本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正德进士,授建宁府推官。历任御史、苏州同知、南京礼部郎中、长沙知府等职,因锄击豪强被罢归。初师王文辕,后师事王守仁。其

  • 草草草堂诗选

    二卷。《词稿》一卷。清黄纯嘏(1758-?)撰。黄纯嘏,原名鼎晋,一名晋,字锡之,号梦余,自号虹桥旧主人。祖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黄纯嘏天性闲雅,不乐仕进,父辈时家道中落,黄纯嘏奔走江汉间数十载,

  • 朱九江集

    十卷。首一卷。清朱次琦(1806-1881)撰。朱次琦,字子襄,号稚圭。咸丰间以进士知襄陵。旋隐居九江乡。以启迪后世为务,学者称为九江先生。工八法。晚年生病时,尽燔其稿,人得其寸纸只字,珍以为宝。著有

  •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1656-1738)撰。心敬字尔缉,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少时曾从李颙学,长于《易》。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王氏虽受业于李颙,但不如其师谨严。所注诸经,好作异论,注

  • 广名将谱

    见《广名将传》。

  • 通鉴辑览

    即《御批通鉴辑览》。

  • 经济文抄

    十一卷。明张文炎编。籍里见《玉屑斋百家论抄》条。此书杂选明代之文,分十一类,每类为一卷。凡例谓取便举业,非当今急务,则博雅新闻,其详略并无轩轾。盖其书本为场屋对策设,间或足资考证,而冗杂者居多。《四库

  • 礼记大全

    三十卷。明胡广(1370-1418)撰。胡广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继位,胡广迎降,复名广,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两次从帝北征

  • 读书堂集

    四十六卷。清赵士麟(1629-1699)撰。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由平远推官补容城知县,累擢浙江巡抚,有政声,官至吏部侍郎,生平致力于宋朝理学濂洛关闽

  • 水品

    二卷。明徐献忠(详见《吴兴掌故集》)撰。是书主要内容记载品煎茶之水。一卷首为总论,以下分为七部分:一曰源、二曰清、三曰流、四曰甘、五曰寒、六曰品、七曰杂说。二卷详记诸水。从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目录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