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

十三卷。元俞琰(约1257-1327)撰。俞琰字玉吾,号石涧道人,又号林屋山人,平江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俞琰的生卒年史无明文,《宋史翼》引《苏州府志》云,生宝祐间,卒元贞间,年七十。自宝祐初至元贞末,不过四十年,其误明甚。纳兰容若称俞琰宝祐间以词赋称,亦恐有误。干文传谓延祐二年“石涧尚无恙”,似未几病逝。四库馆臣作生宝祐初,至延祐初始卒,不确。应生于宝祐五年或六年,卒于泰定三或四年。俞琰宋末以经义有声场屋间,以科第起家,入元隐居著书,征授温州学录,不赴。自言生平有读易癖,三十年不释卷,初读朱熹《本义》及程子《易传》,后遇隐者,以先天图指示邵雍环中之极玄。故其由儒入道,为元代发展道教易学的代表人物。所著易书十余种,存世的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易图纂要》等,流传颇广。元贞二年(1296年),琰自序此书,称幼读程、朱子易,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于心,乃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条。至元中又集诸说之善者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书成于元代,而四库题宋人,误。通志堂本上下《经》后为《象辞》,即大象传。谓象者伏羲所画八卦,辞则孔子所为,以其为羲画而作,因升列《彖辞》之前,而改《小象》传为《爻传》。又谓《系辞传》乃《文言传》之馀,因依晁以道古易,置于《文言传》后。故此书次序与先儒易说并皆不同,而自成其为俞氏之本。然其集诸家之长,益以己见,反复辨论经传,前后四易其稿,殚精研思,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固不可以其改易旧第废之。此书《四库全书》、钱氏、倪氏《补元志》、朱氏《经义考》俱作四十卷,与俞氏序合。焦氏《国史经籍志》作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俱作十三卷,天一阁抄本十二卷。今存最早版本则为元至正九年(1349年)俞氏读易楼刻本,为其子仲温点校、孙贞木缮写锓梓,为十三卷,存十一卷。知《四库全书》强析为四十卷,以符“名从其朔”之例。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此书。

猜你喜欢

  • 松菊堂集

    二十四卷。明孙鏊(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孙鏊,字端峰,浙江余姚(今宁波)人。江西巡抚孙燧之孙。工部尚书孙升之子。官上林苑丞。是集凡二十四卷。其中诗二十卷,杂文四卷。其诗句清隽,不入前后七子之派。文

  • 夜行烛

    明曹端(见《太极图说述解》)撰。端为明初著名理学家,而其父崇事佛老,端因采经传格言切于日用者辑为此书,以进其父。书中内容分类编辑,为目十五,大多取浅显易解之语。该书已收入《曹月川先生遗书》,有津河广仁

  • 都氏铁网珊瑚

    二十卷。明都穆(详见《壬午功臣爵赏录》条)撰。此书与世传朱存理之《铁网珊瑚》同名。但朱存理之书分书品、画品二门,备录、题跋印记,被张丑、郁逢庆所宗。而此书则前四卷皆为都穆所作诸书题跋及诸画题跋。卷五以

  • 痊骥通玄论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尚书古训

    六卷。朝鲜丁若镛(1762-1836年)撰。丁若镛字美庸,一字颂甫,号茶山,又号与犹堂,罗州人,官至承旨。丁若镛为朝鲜李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实学派的集大成者。丁若镛一生著述多达二百余卷,总名为《与

  • 康谷子集

    六卷。明刘养微(约1497前后在世)撰。刘养微字敬伯,广济(今湖北)人(生卒年均不详)。事迹亦无从考证。蓍有《康谷子集》。本集共六卷,前三卷为乐府及诗,四卷则为说铃及自谱四则。“其诗宗李梦阳,而才力薄

  • 綦崇礼年谱

    宋綦焕撰。綦焕为綦崇礼孙,官至德兴(今江西德兴)知县。綦崇礼(1083-1142),字叔厚(一字处厚),宋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渡后寓居临海(今属浙江),世称北海先生。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绍兴知

  • 今文周易演义

    十二卷。明徐师曾撰。师曾字伯鲁,江苏吴江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师曾初从吕祖谦之说,著《古文周易演义》一书,不传。后因明代取士用注疏本,才又撰著此书。大旨以阐发《本义》为主。

  • 铜剑赞

    一卷。南朝宋、齐、梁时期江淹(444-505)撰。江淹,字文通,卒后谥曰“宪”,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江淹年轻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宋、齐、梁三代都做过官,宋代武帝时任徐州从事;齐代曾任

  • 汉书刊讹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道光十七年(1837)卒,八十二岁。作《汉书刊讹》一书,他的主旨是想刊《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