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考异

四书考异

① 一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清著名思想家、学者,著有《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等。是书以许慎所引《古文九经字义》不同者为准。其未经古文引据,而今文同俗书者,则以许慎、李阳冰、徐铉所定字正之,其中如篆竹的“篆”应作“菉”,菉从艸。诔曰的“诔”应作“讄”。子贡的“贡”应作“赣”,赣训赐。“无然泄泄”的“泄”应作“詍”,詍训多言,与泄别。“斗筲之人”,古无“筲”字,应用“”。“率西水浒”,古无“浒”字,应作“汻”,“君子不亮”,“亮”当作“”,亮不成字。凡此均所关至要。至于不涉字体,若“合外内之道也”,而今监本《四书大全》作“内外”,虽外内、内外随文先后皆可,而古本似不当改易。其他所校俱当,然流俗传写,讹谬尚多,有是书所未及摘者。该书有同治四年(1865)金陵遗书刊本。② 七十二卷。清翟灏(1736-1788)撰。翟灏字大川,号晴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学者,著有《四书考异》、《通俗编》等。是书原刻本有总考三十六卷,学海堂本只条考三十六卷,其采辑颇博,而对《论语》“辨公山弗扰以费畔”,及《孟子》“劝齐伐燕”二条,尤有关系。论“象月以杀舜为事”谓尧之天下岂容有杀兄之事,所闻谬也,其言甚正。然知《家语》,而不知东晋《古文尚书·泰誓成武》之伪。《中庸》“追王太王王季”条,载游酢《中庸解》。《孟子》“太誓曰”条下,引赵岐章句论之曰,赵氏时唯河内女子献伪泰誓行,孔壁古文世犹未见。故凡今本书中所有,多云逸篇。此虽明其有古文,仍望而虚测,是直以梅赜《古文尚书》之泰誓为真出孔壁古文。其中可取者刘宝楠《论语正义》多采入。该书有乾隆间无不宜斋刊本。③ 一卷。清武亿辑录。武亿完成《经读考异》后,复以翟灏《四书考异》,句读离析,为之证明,足补未备。又泛引群解,间与己见悬合,也足证此理之同。因录其《大学》一条,《中庸》三条,《论语》二十六条,《孟子》二十二条,附于《经读考异》后,所取不及原书的十分之一,且有所删节,不尽依原书,宜别存之。该书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刊本。

猜你喜欢

  • 苏氏演义

    二卷。唐苏鹗(生卒年不详)撰。鹗字德祥,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光启年间登进士第。著有《杜阳杂编》三卷,所记多为边地民情、奇珍异宝、海外秘闻等。《苏氏演义》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原十卷,今本止

  • 丧服释疑

    一卷。晋刘智撰,清马国翰辑。智生卒年不详,字子房,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官至太常,谥为“成”。其事迹载入《晋书》本传。智是太尉实弟,贞素有兄风,少贫,每斫港柴以资自习,竟成名儒,著《丧服释疑

  • 台州丛书

    二集,九种,九十一卷附一卷。清宋世荦编。宋世荦字卣勋,浙江临海人。乾隆年间举人,官陕西扶风县知县。著作有《周礼故书疏证》六卷、《仪礼古今文疏义》二卷等。丛书是宋世荦官扶风时,搜其乡先哲著作汇刻而成。收

  • 襄如堂四书字体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专为认场认清题字。为免犯规例起见,因就《裹如堂坊本》所辨四书白文中字体,摘录若干,均依字典校正,注明可从可不从。其中有不尽载者,也可依类而得。与通行临文便览

  • 周易录疑

    无卷数。清陈绰撰。陈绰字文裕,福安人。此编采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上下经只标卦名,《系辞》、《说卦》标明章次,《序卦》、《杂卦》则只标篇名而已。所解都是循文生义,几乎没有考证。每条之下多有标“惇附”二字

  • 东牟守城纪略

    一卷。清戴燮元撰。燮元生卒年不详,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攻打登州。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朝夕相伴。捻军离去后,燮元将目

  • 禹贡郑注略例

    一卷。清何秋涛(1824-1862年)撰。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刑部主事。何秋涛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其主要著作有《朔方备乘》、《王会篇笺释》、《校正元圣武亲征录》、

  • 永观堂海内外杂文

    二卷。王国维(1877-1927)撰。此稿辑于丁巳(1917年)之冬,收文五十七篇,除训诂史论之外,又间收散文若干。王国维一九一六年就职上海圣明智大学,主编学术杂志,致力于物名训诂、声韵、古文字、古器

  • 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

    二卷。清潘衍桐辑。衍桐一名汝桐,字峄琴,广东南海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朱子注《论语》,长于义理,也不废训诂,而世儒却诋朱子不明训诂。是书是衍桐为官浙江学政时,命诂经精舍诸生

  • 花里活

    三卷。明陈诗教撰。陈诗教,字四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代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花里活》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往今来的花卉故事。全书按朝代分编,内容大多因袭陈言,特别是在考证方面疏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