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圣证论

圣证论

① 一卷。魏王肃(195-256)撰,王谟(约公元1790年前后在世)辑。王肃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人,王郎之子,司马昭岳父,三国时魏著名经学家。历任散骑黄门侍郎、议郎、侍中等职,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为学综贯群经,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与郑玄相左。郑赞谓:“孔子撰书,乃尊而命之《尚书》。尚者上也”。肃序谓:“上所言,史所书,故曰《尚书》也。”其学后世称为“王学”。曾遍注群经,所注《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等书及《圣证论》均已亡佚,清人多有辑本问世。王谟字仁圃,又字汝麋,江西金溪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知县,乞就教职,选建昌府教授,后告归。卒年七十六。谟天才俊逸,好博览,读书有心得,辄为札记。生平撰辑甚富,有《江西考古录》(或曰《江右考古录》)一卷,《豫章十代文献略》五十二卷,《汝麋玉屑》二十卷。《韩诗拾遗》十六卷,《夏小正传笺》四卷,《补孟子释文》七卷,其他有《补史记世家》、《尚书杂说》、《三易通占》、《左传异辞》、《古今人表问》、《汉唐地理书》、《家语广注》等数十卷及《汝麋诗钞》、《文钞》。又“尝辑汉魏群儒著述之已佚者,分经、史、子、集部,片议单词,无不甄录,为《汉魏遗书钞》五百余种,用力至深”(《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圣证论》一书,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云“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隋志》著录十二卷,《两唐志》著录十一卷。其书主要援引伪《孔子家语》等书,托称“取证于圣人之言”,借孔子的名义来驳斥郑玄,与“郑学”对立。借此书可以考见郑、王经学思想的异同。如“一天说”认为天体无二,“天唯一而已,何得有六”,以驳康成“六天说”。原书佚于唐后,王谟辑本仅二十条,或并录马融郑玄之说于前,或单录郑玄说于前,或附晋张融评、马昭驳于后。王本搜采未尽,且编次杂乱,不如马国翰辑本完备。有《汉魏遗书钞》本。② 一卷。魏王肃(见上条)撰,清马国翰(见《五经通义》)辑。国翰所辑共四十余条,依经为次编排,另附晋马昭驳,孔晁答,张融评。《旧唐书·元行冲传》云:“守郑学者,时有中郎马昭,上书以为肃谬。诏王学之辈,占答以闻。又遣博士张融案经论诘……具《圣证论》。”据此,可知王肃此书在当时学界影响之大,“郑学”与“王学”论争之激烈。此乃当时学界的正常现象,不足为奇。马昭,受学郑玄之门,维护郑学;孔晁、行冲所言“王学之辈”,维护王学。张融以第三者的身份品评郑、王学术得失,谓郑注渊深广博,两汉四百余年,未有伟于玄者,然玄注群经亦有失误。所评较为允当,可惜其言未尽。马昭以《孔子家语》为王肃增加,非郑玄所见,后人据此谓王肃伪造《家语》一书。三子所为“驳”、“答”、“评”,今所存者,大概备于此。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春秋经传集解

    三十卷。杜预(222-284)撰。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西晋著名经学家和重要将领,宣帝司马懿之婿。杜预博学多通,泰始中为河南尹,秦州刺史。迁度支尚书,“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

  • 韵学骊珠

    见“曲韵骊珠”。

  • 秕言

    四卷。明郑明选(生卒年不详)撰。郑明选,字侯升,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一作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南京刑科给事中。移疾归卒,著有《秕言》等。此书共四卷,皆为考证之

  • 远春楼读经笔存

    二卷。清汪科爵撰。科爵,字荔裳,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官至江西莲花厅同知。这本书主要是以考证为主。现有光绪十二年刊丛睦汪氏遗书本。

  • 王著作集

    八卷。宋王苹(1082-1153)撰。王苹,字信伯,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绍兴初,平江守孙佑以德行荐于朝,召对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累官左朝奉郎,著作佐郎。王苹学出程门,资禀清粹,不附秦桧,立身

  • 周易折中

    二十二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修。此书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明永乐间胡广等奉敕修《周易传义大全》,大抵以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元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注》、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真卿《周易会

  • 舞志

    十二卷。明张敉(生卒年不详)撰。张敉初名张献翼,有《读易纪闻》,已著录。是书共十二篇:《舞容》、《舞位》、《舞器》、《舞服》、《舞人》、《舞序》、《舞名》、《舞音》、《舞什》、《舞述》、《舞议》、《舞

  • 中峰应制稿

    一卷。《文选》六卷。明董撰。生卒年不详。董,字文玉,浙江会稽(今杭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以忤刘瑾出为成安知县,迁刑部主事。瑾诛复故官。历侍读左谕德、侍讲学士,迁詹事,兼学士,进吏部

  • 释摩阿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释摩阿般若波罗经觉意三昧》共六章,即第一,辩法相。第二,释觉意三昧名。第三,方便行。第四,明心相。第五,入观门。第六,证相门。辩法相谓心性空

  • 十三经义疑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