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孙子

孙子

一卷。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相传孙武为吴王训练宫中美人,吴王以知其善用兵,任为将军。孙武帮助吴王经国治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明载《孙子》十三篇,然《汉书·艺文志》谓“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唐杜牧亦谓此书本十万言,曹操删削成一卷。《四库提要》不同意这种观点,云“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今多数学者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本文,至汉成帝时,任宏校次兵书,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乃后人附益而成。东汉末曹操删去附益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才恢复了《孙子》的本来面目,附益部分和图渐渐亡佚。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发现,可以为证。此书自流传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但唐宋以来,渐开疑端。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初全祖望因循前人叶适说:“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鲒埼亭集·孙武子论》)此余绪延至近世,许多学者定其为伪书,如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等。或以为其人即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辨》也持此说,谓孙武、孙膑乃是一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聚讼一千多年的案子,才一朝得释。《孙子》一书,也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等。今传世的有二个版本源流,一为传世的文献系统,一为出土竹木简系统。传世本《孙子》十三篇,或著录一卷,或著录三卷,或著录十三卷,但内容不变。全书约五千九百字,十三篇篇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一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哲理。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作战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虚实篇》)。这些用兵原则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继承。宋代元丰年间,朝廷下诏校定《孙子》、《吴子》等七书,号为《武经七书》,颁于学官,《孙子》被列为“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则被称为“兵学鼻祖”,丝毫不足怪。《孙子》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残简)。经银雀山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了《续古逸丛书》,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印。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至于明清以来以至近世的各种版本,举不胜举,从略。《孙子》一书的注解,以曹操注为最先。此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据有人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旧注较佳者有《孙子十家注》(清孙星衍校)。宋施子美《孙子讲义》(载《武经七书讲义》中)、明刘寅《孙子直解》(载《武经七书直解》中)、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孙子》、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负有盛名的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一卷。晋孙绰(详见《论语集解》)撰,清马国翰辑。隋唐志道家类都著录孙绰撰《孙子》十二卷,有些书引用其说常作孙绰子,是为了别于战国时孙武子。孙绰所撰之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辑得二十余节,作为一卷。其后黄以周叙谓“国翰所辑,脱漏孔多。”所以重收“凡三十有二事”,可惜未见其辑本。黄以周又说孙绰书中有道家言,有儒家言,有名家言,认为孙绰所学杂而又杂。然而六朝学风,玄儒并茂,刑名源于道德,所以道内而名外,源流显明,也不足为怪。且今本《孙子》,转引辑录,不知经多少人之手,已非原貌。所以马国翰所辑,黄以周补述,只可作为参考,不可以为凭据。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南川稿

    十二卷。明陶谐(1474-1546)撰。陶谐,字世和,号南川,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嘉靖初累迁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著有《南川稿》、《陶庄敏集

  • 俨山外纪

    一名《俨山外纂》一名《俨山纂录》一卷。旧本题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书本载于曹溶所编《学海类编》之中,是曹溶从陆深的《俨山堂外集》之中随意录出数十条,改题此名,并非陆深自著之书。所摘录中有大

  •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不分卷。清刘文淇(详见《左传旧疏考正》)撰,子毓崧(1818-1867)、孙寿曾(1838-1882)续撰。文淇祖孙三代都是著名经学家。毓崧字伯山,一字松崖,道光二十年(1840)优贡生。传父《左传》

  • 周易旁注图说

    二卷。明朱升(1229-1370)撰。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至正四年(1345)举于乡,授池州路学正,大江南北从学者甚众,号“枫林先生”。朱元璋下徽州,召升问计。后从军,拜侍讲学士。洪武中官至翰林学

  • 鸡肋编

    三卷。宋庄绰撰,生卒年不详。庄绰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徐)人,一说太原人。曾摄襄阳尉,并官于顺昌、澧州等处。他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长期浮沉郡县,四处奔走,见闻广博,著述颇多

  • 玉虹楼法帖

    十六卷。清孔继涑辑刻张得天书十二卷,孔广廉刻孔继涑书四卷。孔继涑曾刻张得天书为《瀛海仙班帖》。孔继涑本为张得天之婿,从受其书法,藏张氏书迹颇多,复又借摹别家所藏。张得天一生俯首董其昌,最重其所刻帖,曾

  • 御赐三希堂法帖抚本

    六卷。清秦震钧摹。嘉庆四年(1799)秦震钧为两浙盐运使时,以《三希堂法帖》摘摹为六卷。第一卷为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王殉、唐代褚遂良、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宋代蔡襄、苏轼。第二卷为宋代黄庭坚、米芾。第

  • 孟子年谱

    一卷。旧题元程复心撰,实即明人谭贞默所作,而伪题元人耳(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是将《孟子》七篇按年编排,分隶于孟子年谱之内。事多牵合。书中认为孟子为邹人非邹国,而是陬邑,然缺乏有力证据。该书主

  • 刘谦之晋纪

    一卷。裴松之《晋纪》一卷。清汤球辑。刘谦之,南朝宋人,官太中大夫。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存汤球辑本一卷,入《广雅书局丛书》,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

  • 金石称例

    四卷。附续编一卷。清梁廷楠撰。梁廷楠(1796-1861),文学家。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官澄海县训导。咸丰时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祯禁烟,并支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