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质疑

尚书质疑

① 八卷。清王心敬(详见《丰川易说》)撰。《尚书质疑》悉尊元代赵孟頫《尚书今古文集注》及吴澄《尚书叙录》、《书纂言》之说,将《尚书》今文与古文二者分开,不为无据。《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学者历来意见不一,或以为武王封康叔所作,或以为成王封康叔所作。实际上,康叔在武王时初封,在成王时益封,因皆是封康叔诰命,故史官汇编在一起。这二说其实并不矛盾。但《康诰》篇首48字,很可能是错简,由别篇窜入。心敬径以《康诰》等三篇升至《大诰》之前,改易原书次第,未免不够严谨,另,今文《尚书》有《顾命》一篇,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则从中分出《康王之诰》一篇。心敬以其妄分,不为无见。只是考证稍嫌疏略。此外,该书沿明代丰坊伪本之说,改《尧典》为《帝典》;又以为《尧典》、《舜典》非虞史所作,出自孔子笔削;《尧典》篇首“曰若稽古”出自孔子增加。诸如此类,则多为臆测无据。② 二卷。清顾栋高(1679-1759)撰。栋高字震沧,一字复初,自号左畬。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内阁中书。雍正间罢职。乾隆十五年(1750)荐举经学,赐国子监司业;十六年(1751)又赐国子监祭酒衔。平生研究经学,尤长于《春秋》之学。所学以宋、元、明诸儒而合之。著述颇丰,除《尚书质疑》外,尚有《毛诗类释》(又《续编》、又《附录》)、《毛诗定诂》、《春秋大事表》(又《舆图》、又《附录》)、《大儒粹语》、《陶人心语》、《王荆公年谱》(又《遗事》)、《司马温公年谱》(又《卷后》、又《遗事》)、《淮安府志》等。《尚书质疑》一书不载经文,亦不训释经义,惟标举《尚书》有疑之处,每条撰文一篇以论之,共41篇。其论大多据理臆断,不甚考证其本末。如谓帝王巡狩,于一年之内必不能亲至四岳,因疑惟泰山乃天子所亲至,余皆不至,并以独泰山有明堂为证。又如,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本为伪书,栋高仅据《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数语,断其必真,又认为其中“舞于羽于两阶”乃刘歆所窜入。诸如此类,皆未精考,论据不足。盖栋高精于《春秋》之学,于《尚书》用力差少。故其说有失,不足为怪。③ 二卷。清赵佑撰。赵佑字启人,号鹿泉,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此书很相信《古文尚书》,所以深受毛奇龄的影响,本书也多取毛氏之说。然而此书用意在于贬低朱熹,伸扬自己,其偏激与弊病也很多。尤为说经之大忌者,赵氏此书好与人漫骂,自失著作之体,亦为人所不取。不过此书亦有可取之处,它不轻疑古人,对前人旧说也抱着审慎的态度,对《尚书》中的某些具体经文的解释,也有独到之处。此书有清献堂全编本。④ 一卷。清朱霈撰。其生平以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有些地方采用先儒成说,有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见解,均较为确当。其中论述《禹贡》的几条甚有新意,比如其对“三江”的解释不用郑玄的说法,认为“三江”是指娄江、东江、松江。认为松之黄浦,就是古东江;苏之娄家河就是古娄江;吴淞即三江口。证之《国语·越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又曰“与我争三江之利者,非吴也耶?”《吴越春秋》也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此外,朱氏又引《晋书》、《南史》中有关论述,力证“三江”即娄江、东江、松江,广征博引,甚为有据。此书有嘉庆辛酉(1801年)望岳楼活字印本。

猜你喜欢

  • 琴张子萤芝集

    七卷。明张明弼(1583?-1652)撰。明弼,字公亮,江苏金坛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陕西司主事。明弼擅作古文诗赋,闻名一时,长赋短颂,可与六朝时作家相比,近体古风,近似元稹、白居易。著有《萤芝集

  • 卮辞

    见《华川卮辞》。

  • 会辅堂问答记略

    二卷。署亦畸编辑。亦畴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后有跋,题其祖籍三韩,即今东北地区。跋中还称其祖于光绪癸未年建令辅堂,按期会讲。诸生有问答者,辄同他们反复辩论,回家后必转述给家塾,所录即其祖当年口

  • 连文释义

    一卷。清王言撰。王言字慎旃,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存目》著录,云:“是编凡二字连文及一名而兼两义与两字各为一义者,均分别训释。厘为十门。词颇浅近,盖为课蒙而作,视方以智《通

  • 程子详本

    二十卷。明陈龙正(详见《救荒策会》)编。龙正以二程遗书虽经朱熹手编,而记载之重复、字句之同异及议论之出入,均未暇是正,遂排比刊削,分类编次,定为此本。其经说之别者,亦并载入,又增以元谭善心之传闻续记。

  • 黔阳县志

    六十卷。首一卷,清陈鸿作纂修,杨大诵纂。陈鸿作,贵筑人,曾任黔阳县知县。黔阳置县自汉始,县志创自南宋县令饶敏学。元、明两代亦有续修,然皆佚而无传。迄清首修于康熙知县张扶翼,再修于雍正知县王光电,三修于

  • 节义录

    二卷。明谢杲撰。杲字青门,福建人。该书记闽中节义之士。凡明代事皆称昭代,或我兵我朝等。惟次序不明,且间有残缺。推其大旨,盖以城守之臣为上,死难之士次之,隐逸逃禅之士又次之,武臣为末。后有跋盛赞谢杲著书

  • 真松阁词

    六卷。清杨夔生(生卒年不详,约乾、道年间人)撰。夔生字伯夔,金匮(今江苏无锡)人。词人杨芳灿之子。官蓟州知州。敦敏嗜学。生平著述于诗文外,尤工倚声,守其家法,且陶冶于唐宋诸名家,撷其精华,抒以妙笔。所

  • 福建通志

    ①六十四卷,清金鋐修,郑开极、陈栻纂。金鋐,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至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初年巡抚福建。郑开极,闽人,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陈栻,曾任广西苍梧道参政。

  • 储素楼词

    一卷。清苏穆(生卒年未详)撰。苏穆字佩蘘,江苏淮阴人。荆溪周济之妻室。是集收词八十二首。周济论词最精,所作亦深密纯正。穆之词学,与周济自有本源。集中故新作,多清婉,虽不似济词之深美。亦自有情致,凄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