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扬州北湖小志

扬州北湖小志

六卷。清焦循撰。焦循(1763-1820),字里堂,一字理堂,晚号理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嘉庆年间举人。幼承家学,中举后,即绝意仕进,专力治学,建“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识力精卓,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易学。著述极富,著有《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孟子正义》、《论语通释》、《周易补疏》、《尚书补疏》、《群经宫室图》、《里堂算学记》、《花部农谭》及《雕菰楼集》等。北湖在江苏甘泉县扬州之运河,自宝应黄浦入界,至瓜洲仪征达于江。《扬州北湖小志》原刻本。共六卷,为四十七篇。其叙为六,记为十,传二十一,书事八,家述二。体例与它志稍别。以乡人言乡,故于叙水叙地为尤详。其叙旧俗,履皆妇女自为,不卖。偶一人往来郡城,归者卖履于市,居人群讥之。从中可见当时之风古矣。其传则多表彰潜德,以备府志之采摘。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集义

    ①二十卷。元刘惟永(生卒年不详)、丁易东(详见《周易象义》)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

  • 太清神鉴

    六卷。旧题后周王朴(生卒年不详)撰。王朴,曾事周世宗为枢密使,博学多智,善于用兵作战,通晓阴阳律法。此书专论相法,疑为宋人托名之作。书前有原序一篇,自述作此书宗旨。相法一脉,自古有之,各家之说,或同或

  • 李氏孝经注辑本

    一卷。附曾子大孝编注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孝经全注》)撰。《李氏孝经注辑本》即《孝经全注》,所不同者,削去了章次之目,以为本经之纲在“爱敬”二字。标目者未归之天子章,由是脉络遂不可寻,章句之间亦不免

  • 春秋不传

    十二卷。清汤启祚撰。启祚字迪宗,宝应(今属江苏)人,著作还有《杜诗笺》等。作者以“不传”为书名,意谓此书于《左氏》、《公羊》、《穀梁》及胡安国《春秋传》四者之间无所专从,然而考察此书所说,其不从者只有

  • 群忠录

    二卷。明唐龙(1477~1545)撰。唐龙,字虞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有德名,著有《易经大旨》等。《群忠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征伐陈友谅时

  • 夏小正笺

    一卷。清李调元(1734-?)撰。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锦州(今四川德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直隶通永道;家藏书方卷,爱才若渴;尝辑《函海》一书,多至二百余种,有是书及《童山诗

  • 寒村集

    ① 四卷。明苏志皋(约1545前后在世)撰。苏志皋字德明,后号寒村,河北固安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副都御史。著有《寒村集》。是集凡四卷。诗二卷、杂文二卷。据汪来后序称“尚有巡抚

  • 四书集说

    二十八卷。明徐养元、赵渔同撰。养元字长善,渔字问源,都是唐山(今河北唐山)人,崇祯十六年(1643)同榜进士。此书汇集朱子《四书或问》及《四书存疑》、《四书大全》诸书以及诸家之说而成,讲解四书,无独到

  • 平陆县续志

    二卷,首一卷。清刘鸿逵修,沈承恩纂。刘鸿逵字子仪,河北昌黎人,出身进士,光绪五年(1879)任平陆县知县。其办赈出力,升直隶州。沈承恩字汉卿,浙江山阴县人。曾任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知州。光绪初年,任特用盐

  • 盾鼻余沈

    一卷。清左宗棠(1812-1885)撰。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清末湘军统帅,洋务派首领。初入湖南巡抚路秉章幕,咸丰十年(1860)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