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增注

春秋增注

八卷。清汤斌(1627-1687)撰。汤斌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代学者。顺治十年(1653)进士,入翰林,累擢江宁巡抚,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嗜学读书,不妄交游,其学源出于孙奇逢。著有《洛学编》、《睢州志》、《汤子遗书》及《明史稿》若干卷。该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原本,酌加评注。但汤斌所加不过十分之三四,没有完成。民国年间汤斌的裔孙又请陈继修重新加以编次,定名为《春秋增注》。全书分为八卷,卷首附录《春秋列国图说》、《春秋一百二十四国爵姓》、《王朝列国兴废说》、《王朝列国世次》、《春秋提要》,不入卷次,以从胡传之旧,而进行补充。又胡传原本所附林尧叟《春秋音注》,该书也予以保留。作者评注则附于胡传之后。大体上折衷三传及胡安国传,旁采各家注疏及诸家之说,断其得失。其中攻驳胡传,大多言之有理,对宋人附会穿凿之习有所纠正。但作者好发议论,局限于日月褒贬之说,体例在经义与史评之间。该书有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猜你喜欢

  • 伤寒金镜录

    一卷。元杜本(1276-1350)撰。杜本,字原父,号清碧(一说字伯原,号清虚),清江(今属江西省)人,元至正中曾为学士,后隐居武夷山。敖氏(名未传,不详何人)有辨舌十二法并舌苔图,杜本在此基础上再增

  • 春秋阐旨

    二卷。清蔡遴元撰。遴元,浯溪(今湖南祁阳)人。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主要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及孔子“笔削之旨”。有清乾隆辛亥(1791)刊本。

  • 孔惟叙集

    六卷。清孔毓功(约1675前后在世)撰。毓功字惟叙。新城(江西省南城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受学于魏禧,其他事迹不详。著有《孔惟叙集》。此集共六卷。所作皆为杂文。以年为次,不分体类。据集前《自记》称,“

  • 兴县志

    ①二卷。明朱学介纂。朱学介,河北冀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任兴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始修志书。朱学介在自序中云:“稽诸图史,辨夫水经,参诸旧编,而邑之始末以详,或仍其旧,或增其新,舛讹者正,

  • 续方言

    ① 二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1696-1773)字大宗,别字堇甫,浙江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后罢归,杜门著书。自号秦亭老民。晚年主讲粤秀、安定等书

  • 禹贡地理古注考

    一卷。清孙冯翼撰。孙冯翼字凤卿,直隶承德(今属河北省)人。此书卷尾有俞正燮书跋,称“孙凤卿观察自涿州寄予此书,搜求古逸、排比有法、不自驰骋议论,而奥旨自通,可谓有赡雅之思矣。”此书备列古注,但其中只有

  • 苑洛易学疏

    四卷。明周一敬撰。周一敬,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正德间(1506-1521),韩邦奇作《启蒙意见》五卷,推阐河图洛书之义与卜筮之法,周氏以为其书于象数辞占,意犹

  • 唐诗鼓吹笺注

    十卷。金元好问(1190-1257)编。清钱朝鼒、王俊臣注。王清臣、陆贻典笺。钱朝鼒,字次鼎,王俊臣,字子吁,王清臣,字子清,陆贻典,字敕先,均为江苏常熟人。《唐诗鼓吹》旧有郝天挺注。明万历七年(15

  • 春秋穀梁传章句

    一卷。汉尹更始撰。清马国翰辑。尹更始字翁君,西汉汝南郡邵陵(今河南郾城东)人,著名经学家。《春秋穀梁传》由鲁申公传于瑕丘江公,后经过几代传授至蔡千秋。汉宣帝即位,访求能通《穀梁传》的学者,都不如蔡千秋

  • 己任编

    八卷。清杨乘六(生卒年不详)辑,王汝谦补注。杨乘六字以行,又字云峰,湖州(今属浙江)人。著有《临证验舌法》、《潜村医案》等书。此书又名《医宗己任编》。书名取范仲淹名句“以天下为己任”之意。此书为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