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传王氏注

春秋左传王氏注

一卷。魏王肃(195-256)撰,清马国翰辑。王肃字子雍,东海郡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三国时著名学者,王朗子。年十八从宋衷读《太玄》,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拜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卒。见《三国志·魏志·王朗传》附。王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玄)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作注解,及撰定父王朗《易传》,都列于学官。两汉经学,至郑玄合今古文而集其大成,王肃欲与之争胜,撰《圣证论》专攻郑玄,并伪托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以佐其说。王肃《春秋左氏传注》,隋、唐志并著录为三十卷,今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为一帙。隋志著录有王郎《春秋左氏传》注十二卷,王肃继承家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当时的儒学大师。马国翰在《春秋左传王氏注》序言中说:“肃父朗,有《传注》十二卷,隋志别载之,似肃因文书增多十八卷,故两注并行于世。”卢弼《三国志集解·王朗传》注引张惠言曰:“肃著书务排郑氏,马、郑不同者则从马,马与郑同则并背马。然其训诂大义出于马、郑者十也。疑出于马、郑者,其父朗之学也;掊击马、郑者,肃之学也。”张惠言的怀疑是缺乏依据的。皮锡瑞《经学历史》认为:“肃尝习今文,而又治贾、马古文学。故其驳郑,或以今文说驳郑之古文,或以古文说驳郑之今文。”此说较为合乎事实。王肃也并非事事与郑玄立异。如《春秋》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孔颖达《正义》云“贾逵、马融、郑玄、王肃之徒为古学者,皆云雉长三丈,故杜依用之。”然则王肃虽不喜郑氏,但于公认的学术见解,是无法别立异说的。至于他出于不纯的动机而故意作伪或标新,不符合学者治学的基本准则,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 研山山人漫集

    一卷。明方盱(约公元前1570年前后在世,)撰。方盱字文明。后弃举子业,将游五岳,取庄子逍遥游语,改名大年。苏州人。生卒不详。居洞庭东山。著有《研山山人漫集》。本书为湖州(今属浙江省)沈庭诏所编。前有

  • 读易日札

    无卷数。清茹敦和撰。此书是作者平日读易所得札记,故书凡数万言,既无卷数,亦无先后次序、册数。名曰日札即为随便自记之手札。此书内容比较庞杂,然亦有诸多可取之处,如谓离有征伐象,明夷之九三曰南狩,得其大首

  • 郭知玄切韵

    一卷。唐郭知玄撰,清顾震福辑。郭韵新旧《唐志》均未著录。《日本现在书目》著录郭知玄《切韵》五卷,《广韵》卷首附列增字诸家姓名中有“郭知玄拾遗绪正,更以朱笺三百字”字样。郭忠恕《汗简》征引郭知玄《字略》

  • 周易象义集成

    十九卷。清程茂熙著。程茂熙字松泉,兴国人。诸生。平生致力于易学研究。此书观点以来知德的易学研究为宗,并参考宋代二程之易说、清代《周易折中》、《周易述义》之说,把各家易象综而合之,但多不超出来氏易象的范

  •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九卷。宋何大任(生卒年不详)编。何大任,南宋嘉定间(1208-1224)曾供职于太医局,成安大夫特差判衔。此书为当时考试医科学生的问答程式,又名《太医局诸科程文》、《太医局程文》。此书原作者不详,《四

  • 别本莲洋集

    二十卷。清吴雯(1644-1704)撰。吴雯,字天章,原籍奉天辽阳,后居山西蒲州。少明慧,博览群籍,康熙十八年(1679)以诸生召试“博学鸿儒科”,不遇。后游京师,父友梁熙、刘体仁、汪琬等皆称赏之,尤

  • 希贤录

    ①五卷。清朱显祖撰。朱显祖号雪鸿,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三年(1646)副榜贡生。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琼花志》等著作。《希贤录》记录自周至明历代名儒言行,并各系以论断。体例仿照朱熹《伊洛

  • 嵩崖尊生全书

    见《嵩崖尊生书》。

  • 洞庭君山集

    三卷。明胥文相(约1520前后在世)编。胥文相字士衡。巴陵(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柳州府知府。本书纂辑屈原以后历代题咏湖山及岳阳楼者为一编,亦自载所作二诗。此二诗浅

  • 虞书笺

    二卷。茅瑞征撰。其生卒年不详。瑞征字伯符,号苕上渔父、澹泊居士。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代学者。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除《虞书笺》外,尚著有《禹贡汇疏》。《虞书笺》书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