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氏传章句

春秋左氏传章句

一卷。魏董遇撰,清马国翰辑。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黄初中出为郡守。魏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数年后病卒。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又据《魏略》说,遇初善治《老子》,为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由是传者颇少。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说,魏大司农董遇注解《左氏传》,又说“董遇章句三十卷”。《隋书·经籍志》也著录《春秋左氏传》三十卷,两《唐志》同,是其书在隋唐之世尚传于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从隋唐间诸家所引辑得十条,合为一卷,虽难窥董遇章句之全貌,但也很珍贵。魏晋以来,学者治《左传》者多朋于贾(逵)、服(虔)而非杜氏(预),从董遇《春秋左氏传章句》仅存的几条佚文看,也表现了这一倾向。

一卷。汉刘歆(?一23)撰,清马国翰(详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刘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子,西汉著名学者。汉成帝河平中,与父向总校群书。刘向死,歆为中垒校尉,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编成《七略》,对经籍目录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刘歆还建议设《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博士,受到今文经学家们的激烈反对。王莽建立新政权,歆任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败自杀。刘歆博学多闻,好古敏求,在今文经学一统天下的时代,他力倡古学,从此开始了经学史的今古文学之争。据《汉书》本传记载:“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在刘歆之前,《左传》在经师儒生眼中没有地位;从刘歆开始,《左传》才受到学者的重视。《春秋左氏传章句》不见于隋志著录,但《经典释文》、《五经正义》、《路史》中有所引用,其依据不得而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二十条佚文。当时刘歆与博士们关于《左传》的争论焦点,是《左传》究竟是否“传《春秋》”的问题。《汉书》本传说他“引传文以解经”,坚信《左传》与《公羊》、《穀梁》二传具有同等的地位。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说“刘子骏创通大义”,即阐述经传的褒贬义例。可知他虽然提倡古学,但仍然一本今文家深求大义的学风。事实上,《春秋》三传解经方法各有侧重,《公羊》、《穀梁》二传重义例,而《左传》明史事,如果以《公羊》、《穀梁》二传的思维定势来解释《左传》,往往扞格不通,所以刘歆受到人们的批评。而《左传》的成书问题长期没有定论,加之刘歆与《左传》的密切关系,又使他成为后人怀疑的对象。自宋代林栗疑《左传》的“君子曰”为刘歆之辞,到清代今文学者刘逢禄、康有为指刘歆为《左传》的伪作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清末学者章炳麟、刘师培从古文学家角度出发,否定了刘歆作伪说。现代学者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表》,以坚实的证据肯定了《左传》不是刘歆的伪作,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历史公案。

猜你喜欢

  • 五经类编

    又名《文典类涵》。二十八卷。清周世樟(1636——?)辑。世樟字章成,号安素,江苏太仓人。诸生,经学家。作品有《五经类编》、《诸经略说》、《经义辨讹》、《辨疑标目》等。唐孙华(1634-1723)《五

  • 汉魏石经残字校录

    (民国二十三年山东图书馆排印本)。屈万里撰。此书由山东图书馆所藏原石,以今隶传录而成。共一百二十五石。其中已见于上虞罗振玉集录的有十四石。此外皆三家集拓之本所未见。开封关葆谦《字谱》也未录。可与阿维越

  • 朱子书要

    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全书诠解朱熹的《朱子语类》、《朱子文集》,摘录朱熹《语类》、《文集》中有关内容,分“道体”、“天命”两子目而成。

  • 巽斋四六

    一卷。宋危昭德(约1268年前后在世)撰。昭德字子恭,昭武(今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官至权工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传。著有《春山集》,今已失佚。此本摘录其骈体,仅四十九首,非

  • 都公谈纂

    见《谈纂》。

  • 龟妪解

    一卷。清代沈峻撰。沈峻字存圃,天津(今天津市)人。此书为封建教谕、格言类书,杂录前贤有关修身处事的格言警句,十分浅近易懂,书名之所以叫《龟妪解》是取老妇看了都能懂之意。如其中一句:“贫不足羞,可羞是贫

  • 摛文堂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慕容彦逢(1067-1117)撰。慕容彦逢,字淑遇,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调铜陵主簿。复中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崇宁元年(1102),除秘书省校书郎,

  • 易生行谱例言

    无卷数。清末民初廖平撰。据光绪《井研志·艺文志》载,廖平曾著《易类生行谱》二卷,此书不用京氏八宫法,而是以每卦内三爻为生,外三爻为行,合生与行,每卦为一图,由一图以推三十六图。今原书不存。此书是其例言

  • 三传三礼字疑

    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记大全字疑》一卷,清吴浩(详见《十三经义疑》)撰。此书因十三经注疏而作。明王鏊《震泽长语》称其时惟汀州版存,而汀州版亦不易见,所流传的只有万历中北监版及毛晋汲古阁版,

  • 西游录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撰。丁谦(1843-1919),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末举人,曾任象山县教谕二十余年,喜志历史上边疆及外国地理。撰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此篇据盛如梓删略本,仅转录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