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会元

礼经会元

四卷。宋叶时撰。叶时生卒年不详,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间(1184)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任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号文康。《礼经会元》以概括《周礼》而立论,共一百篇。除第一篇总序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佚外,其发挥经义实为九十七篇。其中《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附以图,由于刊本错乱,“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为“乐舞”之图,“祭乐”之图移于前幅。《礼经会元》体例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略同,议论多互相矛盾,从内容上看,《太平经国》所论庞杂,《礼经会元》则无此疵。叶时受当时疑古风影响,极力驳贬前儒而立己说,如“注疏”一篇,认为刘歆诬《周礼》,基本承先儒旧论;“补亡”一篇,认为《冬官》散见五官,与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相同;至于认为河间献王以《考工记》补《冬官》是多余的,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则无根据;又驳难郑玄所注深害《周礼》,诋其不该用纬书注《周礼》以及用《国语》注“分野”等,则过于偏颇。其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则显与时事不合。然总体而论,叶时的《礼经会元》对《周礼》概括基本准确,较为可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是后世研究者研究《周礼》的一部有价值参考书。《礼经会元》版本有:元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明嘉靖萧梅林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元至正杭州路儒学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元至正藤花榭刊本;汪氏丛刊本;陆有元刊本;明初黑口本;陆子全书本;明复刊元至正本;洞庭席氏刊本;清许元准刊本;乾隆桐柏山房刻本;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近事会元

    五卷。北宋李上交(生卒年不详)撰。李上交,赞皇(今属河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李上交退寓钟陵以后,搜寻近史及小说、杂记之类,共五百余事,分为五卷,以其掇录近事之元始,故定书名为

  • 韵香阁诗草

    一卷。清孔祥淑(1847-1886)撰。孔祥淑字齐贤,曲阜(今属山东)人。是孔子七十五代女孙,永昌观察刘树堂之妻。清代诗人。孔祥淑六岁随兄弟从袁石斋先生学课。七岁时诸兄学诗,淑亦诗,诸兄学文,淑亦文。

  • 经心书院经解

    二卷。清左绍佐(?-1914在世)辑录。绍佐字季云,号笏卿、竹笏生,湖北应山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南韶连道、雷琼道。绍佐曾任武昌经心书院掌教,此编即辑录一年课士之作而成。其题目有“郑

  • 野香亭集

    十三卷。清李孚青(1664-1719))撰。李孚青,字丹壑,河南永城(另说安徽合肥)人。大学士李天馥之子,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年十六岁,人皆呼以“黑头公”。此集所收为康熙三十七

  • 小墙东斋诗草

    一册。不分卷。清王伊(?-1908)撰。王伊,字聘三,号影石,江苏常熟人。诸生。其人勤学励行,淡于名利;为诗文苦心锤炼,绝不苟作。本书系作者生前手订,卒后门人徐凤标印行;所载分体不分卷。其生前友善俞钟

  • 尔雅小笺

    三卷。清江藩撰。江藩(1716-1831)字子屏,号郑堂,又号节甫,江苏进泉(今江苏江都县)人。监生。先后从余萧客、江声学,为吴派大师惠栋再传弟子。与同里焦循、黄承吉、李钟泗,以学问相切磋,时人称为“

  • 昭陵六骏赞辨

    一卷。清张弨撰。张弨,字力臣,山阳(今属江苏省)人。博学嗜古,尤其喜好研究金石文字,晚年以耳聋而废。昭陵六骏,是陕西醴泉东北唐太宗昭陵前六块浮雕石刻,刻于唐贞观十年(636)。昭陵六马图赞,是何人撰书

  • 易学提纲

    不分卷。清胡先矩辑。胡先矩字怀仁。泾县人。此书专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之用。书中先列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先天河洛配八卦,后天河洛配八卦各图说。对虞氏纳甲、郑氏爻辰、宋子卦变、九家逸象、虞氏逸象等全部收入,

  • 达生篇

    见《达生编》。

  • 立山词

    一卷。清张琦(1764-1833)撰。张琦初名翔,字翰风,又字宛邻,阳湖(今江苏常州)人。道光举人,先后出任章丘、馆陶等地知县,任上均有政绩。工于诗文,擅长书法,舆地之学尤其所长,曾撰《战国策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