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要义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详见《周易要义》条)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三卷,失去一至二卷。始知尚存残本。此本光绪丙戌苏局用姚氏咫进斋所藏影宋抄本校刊。前有拜五经斋主人锡寿《识》语,称“己已秋得宋雕本《礼记要义》”,当即姚本所从出。又称“凡此本与俗本异者,必与山井鼎所据足利本同”,已不尽核。又称“读经有疑义,能旁通博引,折衷于至当,往往若符节然”,尤为不合。又“了翁是书,初未参加一语,又称《群经转刻》,”纰缪益多。”乃叹此等书固天壤之鸿宝”。又有“阮元《提要》,乃校刊时所加”。凡《九经要义》,《宋史·艺文志》著录外,《读书附志》诸书不载,《内阁书目》所列已有缺佚,以及虞集有《序》、方回《跋》。“了翁所撰《周易集义》,亦及诸经《要议》,言之綦详”。又谓“诸经注疏,自宋递传至今,脱文伪字不可胜举。了翁所据犹宋时善本,足资纠订”。此说甚是。而谓“《礼记》孔疏文繁义富,未易得其崖略。了翁删汰过半,颇为精允”。则亦未尽然也。《要义》为谪居靖州时所作,读经自课,摘要以便检阅,也并无删订之心;故每篇各为条目,经文注文皆缺略不完整,又不很依经顺序。《宋史本传》曰“要义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提要》于《易要义》曰:“翦除支蔓,独撷英华”。于《书要义》曰:“汰其冗文,使精华毕撷”。确有言过其实之嫌。何云“订定略载经注,注姑弗论。经岂有冗蔓精华之别,倘谓经注因订正义而及。则有但引经注而不及正义者,将何以说。甚矣读书心细者之难也。唯其所据为宋本,与今本异同处,直一字一缣。阮元撰《校勘记》,尚未得是书,故引卫氏《集说》而未及此”。今据阮刻注疏本,姑就第三卷校之。如注文“居,读为姬姓之姬”。此本同,足利本“为”作“如”。(按“读为”者易其字,“读如”者拟其音。似足利本为佳。但岳琦本卫湜《集说》作“为”)“凡棺因能湿之物”,“因”作“用”,与足利本同。“诔其行以为谥也”,此本同,足利本重诔字。(按下“诔”字当为“累”。)“尼父因其字以为谥”,此本同,足利本“其”作“且”。(按“且者荐也”,似足利本长,岳本亦作“且”)可见锡寿之说并未“尽核”。疏文则“乾为君为父”,此本“君”下无“为”字。“其文开广”,此本“开”作“既”。“或谓雉鼻耿介”,此本“鼻”作“性”。“曾子重其郭而轻其禄”,此本“郭”作“身”。“故郑云二十六月也”,此本“六”作“七”。“郑注娣姒妇者”,此本“注”下有“云”字。“进退无理”,此本“礼”作“理”。“须有赗赙”,此本“赗”作“赠”。“小敛则改袭裘而加武与带经矣”,此本“袭”下无“裘”字。“互说是也”,此本“互”作“元”。“不设碑繂,不设碑繂不备礼”,此本无下“不设碑繂”四字。“马鬣之上”,此本“”作“”。“黄拾裹也”,此本“拾”作“祫”。“上有杭席故也”,此本“杭”作“抗”。此类大致与惠栋校宋本、山井鼎引宋板同。其余校不胜校,亦非片纸所能容。然仅此已足可见此书之梗概。光绪间苏局重刻阮本《十三经注疏》,曾用《要义》校勘。凡阮本空圈仍之,从《要义》发现者加以实圈。了翁有《鹤山全集》,其经学主要在《周礼折衷》中见之。此书有江苏书局本。

猜你喜欢

  • 御制避暑山庄记并三十六景诗词

    二卷。清圣祖仁皇帝御纂。康熙五十年(1711)成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肇建避暑山庄,为时巡展观,临朝听政之所。其位处热河承德东北,周迥16余里,具胜景36处。五十年六月,圣祖自制山庄避暑记一章

  • 南吴旧话录

    二十四卷。清李延昰撰。李延昰字辰山,上海人,初名彦贞,字我生,生卒年不详。据《松江府志》云:李延昰卒时,“以书籍二千五百卷赠秀水朱彝尊”,可知为清初康熙年间在世。著有《放鹇亭集》和《南吴旧话录》。《南

  • 太清楼帖摹本

    十卷。明陈钜昌(生卒年不详)重刻。陈钜昌,生平不详,可见《红绶轩帖》。据董其昌之题语,可知《太清楼帖》为宋徽宗大观年间,龙大渊等人检内府所藏晋唐墨迹,重加摹刻而成,其金石之工,较于淳化刻帖为胜,但传世

  • 成败志

    一卷。晋孙毓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清马国翰辑。孙毓有《毛诗异同评》,已著录。《隋书·经籍志》云,儒家,梁有《孙氏成败志》三卷,孙毓撰,已失传。《旧唐书·经籍志》、《意林》皆云三卷。《意林注》云,孙

  • 东畬集

    十四卷。明钱琦撰。生平详见《钱子测语》二卷辞目。此书为钱琦之子所编,共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文如申请设县事宜以及论御寇、劝捕蝗诸作,皆能留心事务。诗则气味和粹,而警策者稀。陆师道称其七

  • 孝经详说

    二卷。清冉觐祖(生卒年不详)撰。冉觐祖,详见《易经详说》条。该书遵用今文《孝经》,全载唐玄宗的注,节录邢昺疏,兼采元董鼎、明瞿罕、陈士贤诸家之说。书末附朱熹《孝经刊误》。而大旨在于辩定吕维祺所著《孝经

  • 子史粹言

    二卷。清代丁晏撰。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堂,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著有《颐志斋丛书》。此书是作者读子类、史类书籍时,摘录其中所谓“有益于身心之语”,撰成此书,故命名为《子史粹言

  • 杨全甫谏草

    四卷。明杨天民撰。杨天民,明太平(今属浙江温岭县)人,字全甫。万历己丑(1589)进士,历知朝城、诸城县,有异政,擢礼科给事中,敢于言事,建储之疏,至十二上,降永从县典史,卒以谪死,后赠光禄寺少卿,有

  • 洛阳县志

    六十卷,清魏襄修,陆继辂纂。魏襄,大兴籍,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进士,曾任永宁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任洛阳县任知县。陆继辂(约1775-1845),字祁生,阳湖(今武进县)人,嘉庆五年(18

  •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