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通读

礼记通读

一卷。清杨履晋(生卒年不详)撰。善佺校。履晋,字康侯,山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由刑部郎中,外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善佺,号芝樵,姓必禄氏,镶白旗满洲举人,任法部右参议。《礼记通读》卷首有光绪二十九年荣庆、三十年葛宝华、宣统三年舒穆、鲁崇芳序,及王仁堪《书札》,并撰有自拟例言八则。卷末有自序。闽县王仁堪管理镶红旗官学时,邀履晋共治学官事物。王氏一日对履晋说:“诸生读六经者颇有,惟能通音读者卒鲜,且讹音杂字不可枚举,而于礼经尤甚。曷思所以救正之。”于是履晋取陆德明《经典释文》,先摘出《戴记》若干条,略加注解,在体例上稍加变通,非涉假借者不录。首引《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释文》为正,兼存陈氏《集说》,并采钦定《义疏》,于各书注解择善而从,有己意所及,亦以按语别之录记于后。于此而撰成《礼记通读》一卷。岁次庚子,都门突遭兵燹,履晋住所,文物尽失。一日,履晋于故纸堆中,偶捡得此稿,便付之排印藏于家塾,以为读《礼记》抛砖引玉之用。此已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篇中所解经字,悉以二字标题,并仿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各本异同加〇例,于经字读为某字者,皆用〇。有两读者则用〇△,使读者一览而得其要领。如《曲礼》“敖不可长”句;敖字下标〇,注云“敖读为傲”。《释文》“敖、慢也。”履晋于后按:傲正字,敖假借字。后文体例皆类此。又如“供给鬼神”句注“供给”之“供”字,“共”下标〇△,注云,“共读为供。《释义》本或作供,依同音假借,又省借,《集说》作供。”履晋是书以《经典释文》音读释《礼记》经文之假借字,于疏通《礼记》文义,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礼记》之文功劳尤大。是书亦有模糊疏漏处,然瑕不掩瑜,不能以此抹杀杨氏注音之功也。有石印本传世。

猜你喜欢

  • 诂训柳先生文集

    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唐柳宗元(773-819)撰。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少年时聪颖能文,有美名。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他与韩愈一道倡导中唐古

  • 广博物志

    五十卷。明董斯张(1586-1628)撰。董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著有《静啸斋词》、《吴兴备志》。晋代张华编《博物志》,虽世所传本,但真伪相淆,又非常简略。南宋李石尝续其书。补采了许多新的

  • 皇言定声录

    八卷。清毛奇龄(见《乐本解说》)撰。是书尊崇康熙皇帝对乐的主张,附以己见。合五声及宫清、商清、角清、徵清为九声。合五声及变宫、变徵为七调。又认为前人以变宫在宫前、变徵在徵前为谬,而将二变移于二正之后。

  • 清嘉录

    十二卷。顾禄撰。顾禄,字铁卿,江苏吴(今江苏苏州)人。其书是取西晋陆机“吴趋行土风清且嘉”之句为名,以夸耀其乡里习俗。所记多吴中风土、习俗,与节令未必相涉。有道光庚寅(1830年)刻本,但流传甚少。

  • 去伪斋文集

    十卷。明吕坤(1536-1618)撰。吕坤,字叔简,号心吾(一作新吾),河南宁陵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官刑部侍郎。著有《四礼疑》,已著录。是书为其孙吕慎多等所刊,共十卷。坤于明季讲学诸儒中,

  • 周易研翼

    十五册。清王蕙兰撰。王蕙兰字仲芬,一字东圃。长清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曾官任丘知县。此书第一二册为诸图、三册至十册解上下经,十一册为文言、十二十三册为系辞、十四册为说卦序卦,十五册为杂卦。经传

  • 铅山县志

    ①十五卷,清郑之侨纂修。郑之侨,字东里,广东潮阳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铅山知县。《铅山县志》乾隆八年(1743)刻印。此志舆地志、建置志中,凡旧志讹误之处,皆予订正;户口

  • 小学

    一卷。清黄奭(生卒年不详)撰。黄奭字恩抡,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是书辑录为《说文》等书所引的周代迄乎南北朝之间小学方面的言论或著述,凡四十八家一百一十四条:《史篇》三条,楚庄王说一条,孔子说七条,韩非

  • 松风阁琴谱

    二卷。《抒怀操》一卷。清程雄撰。程雄字云松。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此书是辑诸家所遗琴谱又参以己法编而成书。前附“松风阁指法”二篇,是三山庄臻凤原本,程雄进行了改订。琴曲上下二卷,自《清宫忘机》至《清商春

  • 论语参注

    二十卷。清崔暕撰。崔暕字晦贞,长沙人。是编备载朱子之集注,以相发明,复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其例先列朱注原文,自说则以“参注”二字别之,其中瑕瑜互见。所作参注大都意在救时,一以正人心为主。该书有光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