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陆德明(550-630)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仕陈为左常侍。入隋为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贞观中拜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吴县男。从周弘正学,善言玄理,精经学小学。尚著《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均传于世。陆氏于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采集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遂撰《经典释文》一书。第一卷《序录》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序”说明编撰此书的缘由和目的;“条例”主要说明编撰方式;“次第”说明所释各部经典次序先后之依据;“注解传述人”介绍传述经典各家的渊源和流派。从第二卷至第三十卷分别注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著作的经文和注文的音义。是书收《老子》、《庄子》,而不收《孟子》,曾引起清儒的疑问。《四库提要》云:“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此说很是。《经典释文》对于《孝经》,由于为童蒙初学之书,《老子》当时传本错误很多,故多摘全句;其他各书则标出书名及章节,尔后只摘录被注之经文或注文,或一字,或两三字,全句录出者甚少。是书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陆氏《序》云:“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陆氏所处时代,正是“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的时代,经师注音非常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陆氏遂锐意撰述,正其音读。陆《序》述其撰述旨趣与经过时云:“粤以癸卯(583年)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艺,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撰述的原则是“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所采音切,哪一个应该“标之于首”,哪一个应该算做“众家别读”而又“苟有所取”,作者是要“微加斟酌”的,斟酌的标准是“典籍常用,会理合时”,在“古今”音注中,先今而后古;在“南北”音注中,取南而舍北。其《条例》云:“前儒作音,多不依注,注者自读,亦未兼通。今之所撰,微加斟酌。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衷焉。”《经典释文》卷一最后之“附刻”谓全书注释经文九千九百九十二字,注文六千一百二十九字,合为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一字。绝大多数注释都有音切,估计《经典释文》所收音切总在一万条以上。根据这些音切,大致可以归纳出梁陈时金陵音的轮廓。其音切是语音史研究很有价值的材料。注音之外,陆氏还做了许多释义与校勘工作。其释义亦是“经注毕详”,既释经文,也释传注;于博取诸家训诂外,复参以己意,以求“示传一家之学”。训诂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训释词义,而且阐发经注指意、分析文字形体。是书对所注释各部经典的校勘十分出色,在校勘时,陆氏基本采取“述而不作”原则,他在《条例》中说:“余既撰音,须定纰谬,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闻耳。”由于陆氏以“示博闻”为原则,所以《经典释文》一书保存了大量异文,其中有文句之异,如《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经典释文》正文作“吾焉得而食诸?”,其注释云:“本亦作‘焉得而食诸?’焉,於虔反。本今作‘吾得而食诸?’”其中有单字之异,如卷二“谬:本或作‘缪’。”“挥:本亦作‘辉’。”是为假借字之例;卷二十八“分:本又作‘介。’”是为错字之例;卷三“跄:《说文》作抢。”是为异体字之例;卷二“寇:郑、王肃本作‘戎’。”是为近义字之例;卷十一“含:本又作‘函’。”是为同音字之例;卷五“特:《韩诗》作‘直’。”是为音近字之例。对于某些传本的错误,陆氏也“随加刊正”,如卷二“慎:本或作‘顺’,非。”《经典释文》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经典释文》亦有错误,如《毛诗音义》之《陈风·墓门》误以“讯”“谇”为一字;《礼记音义》之《曲礼》,误以“饭”字俗体“飰”为另一字,注“扶万反”;“标之于首”的音切,有些并非正确的读音;传本中的讹字,亦往往未加刊正,而当作异文。《经典释文》原本,为经文所注音义用墨笔书写,为注文所注音义用朱笔书写,以示区别;刻版之后,只能经注通为一例。宋代监本诸经多把《经典释文》各经音义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注疏之中,明代因之。因《经典释文》散附注疏之中,原书遂致衰微,清代徐乾学得写本,遂有通志堂刻本,是为清人最早刻本,但是本勘校不精,讹误殊多。清乾隆间卢文弨得影宋钞本,校勘重刻,收入《抱经堂丛书》,是本颇精。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即据是本影印,并附卢氏所作《考证》三十卷。近代在敦煌发现了几种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和今本差别很大。罗常培有《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载《清华学报》十三卷二期(1941年)。另有一部宋元递修本的《经典释文》收藏于清内府。辛亥革命后,卷一至卷六为北京琉璃厂藻书堂书店购得,1946年售给北京图书馆;其余二十四卷,解放后亦为北京图书馆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将此本影印出版,线装;1984年又出缩印版。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德明生于南朝陈,卒于唐贞观初(约550-约630年),吴县(今苏州市)人,其名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世。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博通经籍,与孔颖达齐名。历仕陈、隋、唐三朝,隋炀帝时曾任国子助教,唐初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该书大致完成于隋末唐初,内容包括《序录》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公羊》、《穀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诸书释文。书中包括了属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而不包括儒家的《孟子》,似不符合唐以后学者的习惯,这是因为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之学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崇尚,元朗生于陈,犹沿袭了南北朝以来的学风。其《序录》部分,综述经典传授概况,为研究中国文字、音韵、经籍版本、经学源流等的重要资料。其正文部分,在体例上诸经皆摘字为音义,只有《老子》因传本多误,《孝经》为蒙童读物而摘全句。对诸经音切的训释,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集诸儒训诂,考证各本异同,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使汉魏以来诸儒对群经的音义训释除各经的注疏以外赖此书得以保存。宋时监本注疏以此书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于注疏之中,明代因之,使原本倒不大流行于世。至清朝,徐乾学得到写本令人重校,后被刻入通志堂经解中,才恢复其本来面目。以后卢文弨得影宋抄本,再三校勘重印,成为最好的版本。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因校跋不同共十三种,宋刻宋元递修本,清抄本一种,清刻本一种,另有《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为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经典释文校勘记》二十七卷,清阮元撰,清嘉庆十三年文选楼刻本。

猜你喜欢

  • 时习新知

    六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条)撰。此书原名《知言》,郝敬在万历二十年(1592)官永嘉时自为其书作序,后改为《时飞新知》。郝敬并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和崇祯元年(1628)又作自序二篇。此书初

  • 学林就正

    四卷。明陈耀文(详见《经典稽疑》条)撰。陈耀文在明季诸人之中,颇能考证,其所作《正杨》,攻杨慎丹铅诸录之讹,虽词气叫嚣,有乖大雅,而疏通引据,尚不失精详。此书则汇聚驳杂异说,诋呵圣贤。如引慕容盛之论,

  • 雅乐发微

    八卷。明张敔(生卒年不详)撰。张敔铙州(今属江西)人,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律历。张敔论乐大旨以入声最低者为黄钟,最高者为应钟之变宫。是书自元声正半律之法以至乐器、乐歌、悬图舞表无不具备。后面又有《雅义

  • 黄忠端公年谱

    四卷。明庄起俦编。起俦字子鹤,福建龙溪(今龙海)人,为谱主弟子。谱主黄道周(1585-1648),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进士,崇祯时官任右中允,因上疏指斥杨嗣昌,被谪戍广西。南明弘光时任礼部

  • 易宫

    三十八卷。清吴隆元撰。吴隆元号易斋,归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其书前后没有序跋,末尾缺《杂卦传》,其中也多缺文缺卷,涂乙又多。或注“未定本”字,或注“非先生手授本”字,因此

  • 葆筠堂藏帖

    六卷。清邱翰书。邱翰字西园。此帖刻于道光十六年(1836)。收邱氏家传颜真卿、杨凝式合璧法书。颜书有:《励志诗》、《咏陶渊明诗》、《东方朔画赞》、《后汉书·皇后纪》四种。杨书有《拟陆机〈文赋〉》、《雪

  • 金匮悬解

    二十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张机《金匮玉函经》主要以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来治疗内伤杂病。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对《金

  • 周易纂解正宗

    六卷。清谢复茪撰。谢复茪字菁来,吉水人。其书先列朱子《本义》,以《直解》、《大全》、《蒙引》诸家之说各系于其下。他的儿子谢能立认为图说不完备,重加纂订,别为一编,附之于后。属私塾讲本之类。《四库全书总

  • 春秋辨义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详见《易学》)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

  • 弁山小隐吟录

    二卷。元黄玠撰。玠字伯成。慈溪(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清苦力学,无所不通。周游西湖,东吴兴山水,因卜居弁山。《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不为近体,视宋末江湖诸人,唯从事五七言律者,志趣殊高,中多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