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碑记
十卷。宋王象之撰。王象之,详见《舆地碑目记》条。清李调元编此书十卷,有退补斋金华丛书本附辨伪考异一卷。王象之的《舆地碑目记》中,所录蜀碑最详最多。李调元从王书中专门将蜀碑摘出,改标清代府县地名,将各碑分隶于清代地名下,另录《舆地碑目记》原目录一篇,以存其旧,并将书名改为《蜀碑记》。有函海本。
十卷。宋王象之撰。王象之,详见《舆地碑目记》条。清李调元编此书十卷,有退补斋金华丛书本附辨伪考异一卷。王象之的《舆地碑目记》中,所录蜀碑最详最多。李调元从王书中专门将蜀碑摘出,改标清代府县地名,将各碑分隶于清代地名下,另录《舆地碑目记》原目录一篇,以存其旧,并将书名改为《蜀碑记》。有函海本。
四卷。明程本立(?-1402)撰。程本立,字原道,号隐,浙江桐乡人。洪武九年(1376),以明经荐为秦王府引礼舍人,以母忧去。复补周府礼官,坐累谪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历官至右佥都御史,调江西按察
一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师事安熙,吴澄、虞集。泰定元年(1324),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参修《武宗实录》,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武
四卷。宋息斋道人(生卒年不详)撰。息斋道人,即李嘉谋,字息斋,四川双流(今属四川成都南)人,曾官任襄阳府宗正丞。传说他精通道术、儒学,晚年信道。撰有《道德真经义解》、《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等。宋人研
一名《燕泉何先生余冬序录》,六十五卷。明何孟春(详见《文简疏议》条)撰。此书体例近似王充的《论衡》。共六十五卷,分内、外二篇,内篇二十五卷,一至五卷多论君道,六至二十五卷多论古今人品。外篇三十五卷及又
五卷。《续集》五卷。清郑文炳(生卒年不详)编。郑文炳,字慕斯,莆田(今福建)人,约雍正、乾隆年间人。文炳少有志操,探性命之学,作《正学论要》,有孝名。补弟子员,入鳌峰书院,从蔡世远学。两举孝廉,皆不就
六卷。清黄嵋辑其先人宋代黄文节书。此刻是于嘉庆二十年(1815)黄嵋令其子黄树苓、黄树椿购求黄文节墨迹于旧刻,由金匮钱梅溪双钩精勒、汇成大观,藏之家塾,嘱其后人世守勿替。全帖有黄书十三种、其中伪书四种
十卷。清王世睿(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王世睿,字道存,山东章丘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上海县知县。本集多是馆课之作。惟第九卷《金陵宦稿》中收有“八劝八戒”诗。不过,其诗意求通俗,太缺乏
一卷。清程际盛撰。际盛原名炎,字焕若,号东治。江苏长洲县(今属江苏)人,乾隆庚子(1780)进士,官至湖广道御史。此书不但收集郑注明言故书之异文,并收读如读为之字,计《天官》三十余条,《地官》六十余条
见《席上腐谈》。
十七卷。明严果(约1544年前后在世)撰。严果,字毅之,江苏震泽(今吴县)人。嘉靖时布衣。是集诗七卷,文十卷。是稿首有王思任序云:弇州盱衡海内,才子俱上贽贡。所不能致者,会稽(今浙江绍兴)徐文长、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