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难

说难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夬事以密成,误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经省其说,则以为智而拙之;半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之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虎,皆所以于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人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未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智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奉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主办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猜你喜欢

  • 老子集解

    二卷。明薛蕙(生卒年不详)撰。薛蕙,字君采,亳州(今属安徽亳州)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0)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撰有《老子集解》二卷。此书编于嘉靖庚寅年(1530),其后屡次加以修改,成

  • 邱县志

    ①八卷。清王恪修,韩思圣纂。王恪,字汝殷,号质庵,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籍,浙江慈谷人。邱县知事。韩思圣,邑县贡生。该县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侯国安,康熙四年(1665)县令张廷略加润

  • 明贡举考略

    二卷。清黄崇兰撰。黄崇兰,安徽怀宁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嘉庆六年(1801)选安徽泾县教谕。作者于课读余暇,每思经义取士之风盛于明朝,因取《明史·选举志》、《科场条贯》、《贡举考》及诸名

  • 当湖文系初编

    二十八卷。清朱壬林(生卒年不详)撰。朱壬林,原名霞,字礼卿,号小云,浙江平湖(今嘉兴)人。嘉庆进士。官直隶清河道。此编于咸丰八年(1858)成书,梓未竣而卒,叙言、凡例均佚。此书以类为序、赋、论、议、

  • 大学解

    ① 一卷。清牛运震(1706-1758)撰。运震字皆平,号真谷,又号空山,山东滋阳人。著有《空山堂十七史论》、《空山堂集》、《空山堂春秋传》二十卷、《空山易解》四卷及《周易解》。其《四书解》虽已定稿,

  • 文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详见《吴郡志校勘记》)撰。钱熙祚刊刻《文子》,又撰《校勘记》附其后。清人研究《文子》者,有许多人以为《文子》袭用《淮南子》,但也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是《淮南子》袭用《文子》。钱熙祚赞同

  • 孝经孝翔学

    一卷。清叶绳翥(1892-1909)撰。叶绳翥字敬伯,湖北罗田(今罗田)人。叶绳翥幼时聪慧,早通群经,尤专孝经。是书首有绳翥父屺寿遗书叙录,书凡五种:(一)古微;(二)缮微读本;(三)约歌;(四)函体

  • 庐阳三贤集

    三种,十九卷。清张祥云编。张祥云,温陵(今福建温州)人。丛书为其官庐州知府时所刻,收宋包拯《包孝肃奏议》十卷、元余阙《青阳山房集》五卷、明周玺《垂光集》一卷等三种,三人均为庐州名士。每种著作之前,附《

  • 竹素堂藏稿

    十四卷。明陈所蕴(约1604年前后在世)撰。陈所蕴,字子有,上海人,生卒不详。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著有《竹素堂藏稿》。是集凡十四卷,杂文十一卷,诗三卷。前有王宏诲、陈文烛

  • 六书音均(韵)表

    五卷。清段玉裁撰。段氏生平著述,见“说文解字注”。是书附于《说文解字注》。卷首有乾隆丁酉(1777年)戴震等序及段氏自序。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