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郯城县志

郯城县志

①十卷。清张三俊修,冯可参纂。张三俊,三韩人,举人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郯城县知县。冯可参,福建邵武县人,康熙七年任郯城知县。考《郯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颜若愚,再修于此。其上距旧志已八十余年未修了,文献凋谢,订考无从。张三俊宰郯城县后,十一年(1672)奉檄纂修郡邑全志,而郯城邑自明末兵燹后,载籍散亡。三俊乃聘冯可参总其事。冯可参从郯城知县卸任后,闲居邑中,旁搜逸乘,远稽旧闻,以旧志为蓝本,凡是事迹昔有而今废,或昔无而今有者,详核厘定,增其未备,芟其繁冗,可因者因之,可续者续之,旧志未录者,亦加增补,历时一年新志成。《郯城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此志体例简纯,而内容充实。其中以山川、田地、官师、人物,详述无遗,规模大备。此外,其取旧志十分之六,新增入者十分之四,考其盛衰之由,论其变迁之道,不愧为邑志中的佳构。②十二卷,首一卷。清王植纂修,张金城续修,王恒续纂。王植字槐三,河北深泽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乾隆十二年(1747)任郯城县知县。历任罗定知州、新会知县、郯城知县、邳州知州等职。清代修志家。著述甚丰,著有《崇雅堂集》、《韵学》、《清史纲要》、《四库参注》、《正蒙初义》、《皇极经世书解》、《罗定直隶州志》、《深泽县志》等。其对方志贡献甚大,主张“经载道,史载事,郡国之志,又史之支派”,修志的目的是为保存一方文献,其所载必“核史之实,仿经之意”;方志体例结构应有纲有目,层次清楚,做到“文直事核,不溢美,不隐恶”,义例严谨,体裁明备、繁简适当。张金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郯城知县。王恒,邑人。王植宰郯县后,见邑志自前令张三俊重修后,又八十条年未续修了。文献散失已久,乃设局修志,搜岁往百,博采群议,笔削取严,纪载求详,历时二年志稿成。但未付梓,王植离任。至二十六年张金城任邑令,检阅王植遗稿,见其起例发凡,分门聚类,皆完备无疵,续入近十年之事,并聘王恒主持其事,复加采辑,重为润饰,遂成新志。《郯城县志》乾隆十四年(1749)修,二十八年(1763)续修刻本。全书十二卷首一卷,志目分为恭纪巡幸,舆地,编年,建置,食货,秩祀,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各门下附有诸小目。卷首有序、例言和图象。此志体例仿《春秋》,而与修志体例多不相符。然取材严谨精审,如人物类中忠孝等目,每一条款下,必列其事迹,不摭拾浮言。其尚有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春秋例要

    一卷。宋崔子方(详见《春秋经解》)撰。此书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原书本与崔氏《春秋本例》合为一书,通志堂本《本例》误析目录为一卷以足《本例》二十卷之数,而未刻入此书。崔氏《自序》

  • 东原兽医卞管勾集注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松桂堂全集

    三十七卷。《延露词》三卷。《南淮集》三卷。清彭孙遹(1631-1700)撰。彭孙遹,字骏林,号羡门生,又号金栗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十六年(1659),官中书舍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召

  • 云川阁诗集

    九卷。清杜诏(1666-1736)撰。杜诏,字紫编。江苏无锡人。少时曾从严绳孙、顾贞观游,得其指授。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南巡。诏迎銮献诗,特命供职内廷。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翌年钦赐进

  • 洪范明义

    四卷。明黄道周(详见《易象正》)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其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此书系崇祯十年(1637)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所进呈朝廷者,其进书序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

  • 邵村学易

    二十卷。清末民初张其淦撰。张其淦字豫泉,号邵村,广东东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作者认为《老子》中所讲的“道”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相传之道,与《归藏》所讲首坤之义相合

  • 乐经凡例

    一卷。廖平撰。此书系辑录《乐经》之凡例,意谓《乐经》虽亡,然经传中尚零散存之,可辑出以备六艺之数。其所拟凡例计二十九则。大抵以《诗经》为主,旁采《礼记·乐记》大司乐及诸经子史所载之乐事而成。廖氏谓《礼

  • 戴东原转语补释

    四卷。曾广源撰。广源字浩然,湖北江陵人,曾任教于中国大学等校。尚著《等切南针》、《反切释例》等。是编分四章:卷一释序、卷二释韵、卷三释声、卷四释章。是编之作专为证明《声类表》即《转语二十章》,以《转语

  • 建始县志

    四卷,清袁景晖修。袁景晖,字龙溪,河南光山人,举人,官建始知县。县志明以前无可考。康熙初知县吴李芳创修县志,粗备修举。二十四年(1685)知县武令模续修,草创成篇,采择不精不详。四十三年(1707)知

  • 皇极经世通变

    见《易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