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驳五经异义

驳五经异义

十卷,《补遗》一卷。东汉郑玄(详见《周易郑康成注》)撰。据《后汉书·许慎传》记载,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作《五经异义》阐述己见。郑玄也因此作了《驳五经异义》百余万言,反驳许慎之说。在《隋书·经籍志》经部中,记载有《五经异义》十卷,“后汉太尉祭酒许慎撰”,却没有提到郑玄驳义之文。《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该书十卷,并注明为郑玄驳。说明郑玄的驳文已散附于许慎《五经异义》原文之中,并没有独立成书流传于世。至《宋史·艺文志》又不见记载,说明此书至唐以后失传。后学者们从《初学记》、《太平御览》、《通典》及诸经注疏中辑录其所引的有关《五经异义》及《驳义》的文字,成为今天所见到的《驳五经异义》。清修四库全书时由山西巡抚采进,题为宋王应麟编,但没有确切依据。原书编排混乱,条理不清,经四库馆臣详加校正,重新编排,成《驳五经异义》十卷。当时著名经学家朱彝尊、惠栋又从诸书中辑出郑玄驳文数条,四库馆臣又将其与他们所辑而原书没有的数条综合订正,除去重复,共得五十七条,别为《补遗》一卷。从此该书又开始流传。后经清代经学家们多年研究,至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陈寿祺以孔广林抄本为基础,集各家之所得重新编订成《五经异义疏证》三卷,成为质量最好,收录最完备的本子。现在有清抄本七种,其中《郑学四种》本一种,存上海图书馆;《郑学五种》本一种,存北京图书馆;《郑学十八种》本四种,北京图书馆存二种,北京大学图书馆存一种,福建省图书馆存一种,《高密遗书》本一种,存北京图书馆。

十卷。东汉郑玄(见《周易注》)撰,黄奭(生卒年待考)辑。黄奭字右原,江苏甘泉人,道光壬辰(1832)钦赐举人,清代经学家。著作有《尔雅古义》十二卷,《尔雅众家注》二卷,《字书》一卷,《小学》一卷,《范子计然》一卷,《正谊录》五卷,《胪云集》二卷等。另辑有《汉学堂丛书》二百十四种。汉代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对经书的解释各有不同,据《后汉书·许慎传》云:“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郑玄针对许慎作《驳五经异义》。此书唐以后亡佚,惟散见于《史记注》、《北堂书钞》、《初学记》、《通典》、《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及诸经义疏之中。清代孔广林、袁钧、马国翰等均有辑本。黄奭辑本后出,故较其他辑本为详,然有舛误,当参诸本而读之。有《汉学堂丛书》本,《通德堂经解》本。

猜你喜欢

  • 黄氏日抄

    九十五卷。南宋黄震(1213-1280)撰。黄震字东发,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历任吴县尉、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职。宋亡后,隐居宝幢山,饿死师事五文贯,

  • 纪钱牧斋遗事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明末清初钱谦益事迹。现有《痛史国变难臣抄》附刊本。

  • 袁浦札记

    一卷。清沈豫撰。沈氏有《皇清经解渊源录》、《皇清经解提要》已著录。此书为考订经义之作。其“王肃圣证论”条,对于郑玄与王肃尚能持公平之论。如孙星衍认为王肃与司马氏有连,有无君之心。郑玄之孙小同,为司马氏

  • 吴襄惠公集

    三种,八卷。明吴文华(详见《粤西疏稿》)撰。该书收《留都疏稿》一卷、《粤西疏稿》三卷、《济美堂集》四卷。前两种均为其任兵部尚书及巡抚广西时所上奏诸疏,《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部存目。《济美堂集》为其文集

  • 春秋衷要

    六卷。清李式谷(详见《易经衷要》)撰。式谷深于经学,撰有《五经衷要》七十二卷,该书是其中的一种。第一卷为隐公、桓公,第二卷为庄公、闵公,第三卷为僖公、文公,第四卷为宣公、成公,第五卷为襄公,第六卷为昭

  • 养拙禅师语录

    一卷。明代释正明撰。正明禅师生平事迹及《养拙禅师语录》,详见《大沩密印禅寺养拙明禅师语录》辞条。

  • 竹叶庵文集诗

    二十四卷。《词》九卷。清张埙(约1780前后在世)撰。生卒年未详。张埙字商言,号瘦铜。江苏吴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内阁中书。此编聚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集。凡《南海集》二卷、《西征

  • 退庐诗集

    四卷。清胡思敬(1869-1922)撰。胡思敬字漱唐,江西新昌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二十一年(1895)补殿试,入词林,散馆改吏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补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时

  •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三卷。元李道谦(1219-1296)撰,附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 一卷。元朱象先(生卒年不详)编撰。李道谦,全真道士,字和甫,号天乐道人,赐号玄明文靖长乐真人,夷山(今属河南开封)人,二十四岁时拜全

  • 浮石禅师语录

    十卷。清代释通贤(生卒不详)撰。通贤,俗姓赵,字浮石,当湖(今地不详)人。生有奇特禀性,厌烦薰腥。稍长萌发出家之念,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归回故里后,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稍又蓄发。后转投佛门,于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