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僧传

高僧传

十四卷。梁代释慧皎(497-554)撰。慧皎,俗姓氏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他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尤有研究。住会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每当春夏则讲说弘法,秋冬则专心著述。他还曾住过宏普寺,有丰富的藏书,当时有的藏书家在梁元帝萧绎任江州刺史时,曾到慧皎处“搜聚篇翰”。他对宝唱的《名僧传》感到不足,认为“自前代所撰,名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高僧传》序录)。他最大贡献是综合前人有关高僧的传记,创造性地加以分类和编辑,编成《高僧传》,所收僧人比《名僧传》更为严谨。《高僧传》一书,在体例上分译经(三卷)、义解(五卷)、神异(二卷)、习禅和明律(共一卷)、忘身和诵经(共一卷)、兴福和经师及唱导(共一卷)、序录(一卷)十科。为总传体佛书。在内容上,记录了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魏、吴、晋、宋、齐、北魏、姚秦九个朝代中的高僧事迹。正传列有二百五十七人,附见有二百七十四人。前八科都有论有赞,末两科纂辑在后,有论无赞。有论中概括了前序和后议,阐明一科的主旨和源流,对突出的人物给予评价;同时也表达作者的看法,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佛教发展的情况。序录中有序言和全部目录,末附有学者王曼颖与作者的书札及作者的答书。慧皎写作态度一丝不苟,“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次故老,广访贤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序录》。所引用之书不下数百种,上千卷之多。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点。表现出后汉至梁初佛教的风貌和思想的演变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高僧传》是中国佛教书籍丛林中的一部要籍。它的优点很多,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佛教本身。概括起来主要优点是:第一,首创“高僧”名,亦开《高僧传》。把他认为的品德高尚,学识优长的僧人,一一载入此书。这就避免了过去僧传的缺欠,即:有的偏叙一类,所涉不广;有的仅举一方,记录不全;有的记事缺略,繁简不一;有的只录名僧,高蹈之士多有遗削。也避免了虽有名而无真才实学,虽有真才实学但每每因不随俗俯仰而世无名所造成的失实情况。其所提“高僧”作为僧人是否入选传记的标准尺度,为后来僧传作者所效仿。由高僧而传述出的遗弃名利“高隐者”的形象,尤在佛教界影响既深且远。第二,众僧合传,十科分法,为后来总传体例的僧传编写树立了典范。第三、传中所记中印文化交流,中亚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宝贵资料。有关南北朝历史,也可互相参证,补正史之不足。第四,本传文字典雅流畅,在六朝作品中也属上乘,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王曼颖在致慧皎书中说此书堪称“不刊之笔。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卷十一中说:此书“为时所轨”。道宣在《续高僧传·慧皎传》中说:“文义明约,即世崇重”。第五,此传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史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缺点主要是有以下二点,一是、传中个别地方不够精确,如鸠摩罗什的卒年就是一例。二是有关各家学说,虽提到,但失之太略,没有把内容或论点扼要记录下来。至于北朝及梁代入传僧人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南北分裂故北朝资料难于掌握。梁代虽佛教发达,但本书传时间截止天监十八年,又有生存者不录的原则,加之,梁代真正潜修的高僧并不多。现常见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僧传合集》,合集收载了《高僧传》全文。另有十卷本。

猜你喜欢

  • 南河成案续编

    一百零六卷。不著撰人名氏。《南河成案续编》清刻本,共一百零六卷,为续《南河成案》而编成。《南河成案》录取之案牍,止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而此书则起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与前书正好相继。卷首

  • 匏瓜录

    十卷。清芮长恤(生卒年不详)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岩尹,明亡后更今名,濑北(今江苏溧阳)人。明诸生,清经学家。自明亡后,长恤谢诸生,隐居荒野,幅巾裹发,终身不变。长恤学博而能醇,经史疑义,考证尤精

  • 刊误

    二卷。唐李涪(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李涪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陆游《渭南集》有该书跋语,云:“王行瑜作乱,宗正卿李涪盛陈其忠必悔过,及行瑜传首京师,涪亦放死岭南”。《刊误》原书五十篇,今止存四十九篇

  • 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

    一卷。清陈乔枞撰。《汉书·儒林传》称,伏生授《尚书》于兒宽,欧阳,大、小夏侯之学皆出于兒宽。到宣帝时欧阳与大、小夏侯之学始立于学官。三家虽同出于一个源头,但却着很大的差异。此书所载三家遗说,一定是各书

  • 佳山堂集

    十卷。清冯溥(1609-1691)撰。冯溥,字孔博,号易斋。益都(山东寿光)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毅。冯溥喜交朋结友,好宴请文士,常欢聚万柳堂别墅,宴饮赋诗,切磋词句。其

  •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撰。许谦(1270-1337)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金华(今浙江金华县)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延竑中居东阳八华山讲讲学,从者甚众。师王鲁斋,为朱熹四传弟子。卒谥文懿。《四库全书总目

  • 二科志

    一卷。明阎秀卿(生卒不详)撰。阎秀卿,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二科志》分“文学”、“狂简”二科,记载同时代名人自杨循吉以下7人,每人都偶录一二事,不作全传,乃名人轶事之类,为同时代人

  • 霞外捃屑

    十卷。清平步青(1832-1896)撰。平步青字景荪,别号常庸、栋山樵、霞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同治进士。曾任江西粮道,并代理布政使。后辞职家居,校辑群书,从事著述,著有《香雪崦丛书》等。《霞外捃

  • 钝安诗

    十二卷。《补遗》二卷。傅熊湘(1882-1930)撰。生平见《国文法》条。《钝安诗》的前十卷为作者亲手编订,其中,前八卷始于民国辛亥(1911年),迄于民国十三年(1924),为古今体诗,凡少时作品与

  • 闻喜县志续编

    不分卷。清沈光瑀修,杨永宁纂。沈光瑀字念劬,浙江宁波人,顺治十二年(1655)举人、康熙九年(1670)任闻喜县知县。《闻喜县志续编》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全书不分卷,计所续者,二十五类,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