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uí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城在今湖北随县南)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2,17)。②系自祁姓。陶唐氏之后,周时杜伯之子隰叔奔晋,隰叔之孙士会为晋上卿,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邑为氏(5,6,7,17,60)。③随作笙,见《世本》。女娲之臣,随姓当出此(60)。【变】隋文帝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作隋(11,12)。【望】河南、清河(17,60,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随何,汉时博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涉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世本》 注云:“随作笙。(注): (随),女娲臣。随姓当出此。” ②郑樵注云: “ (随),侯爵,今随州是其地,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据 《路史》 亦注: “春秋时有随国,楚灭之,有随氏。” 随为姬姓国,故此当系出姬姓。③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 “杜伯之玄孙为晋大夫,食采于随,曰随会,子孙以邑为氏。” 杜伯为唐尧之裔,其玄孙会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称士会; 食采于随,又称随会。故此当系出陶唐氏。《姓氏考略》据《潜夫论》亦注: “士会食采随,故氏随。望出河内。”春秋晋之随邑,在今山西之介休县东。

汉代有随河,护军尉; 明代有随鹍,鱼台人,仪封令; 清代有随人龙,邹平县教谕。

猜你喜欢

  • 读音:Xū/Shiu,Syu,Hsu【源】 ①见《姓苑》(9,15,17,21)。②北匈奴有虚渠,是虚为匈奴姓(60,62)。【布】 浙江上虞(279)、四川成都、湖北武汉(91)等地均有此姓。【人】

  • 读音:Wěi【源】 ①见《姓苑》(15,21)。②清满洲人姓(260)。③彝族姓(130)。【望】 河南(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伟璋,汉时光禄勋(7,15,60)

  • 珠格德

    读音:Zhūgédé【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克什克腾(23,63)。 【变】 清镶红旗蒙古马甲富刚之妻为朱克特氏(260),〔朱克特〕似即珠格德之异译。 【人】 珠格德巴尔都,清镶蓝旗人,世居克什克

  • 读音:Dàng【源】①古有盪侯国,见《地谱》(17)。以国为氏。②系自子姓。宋司城公子盪之后,以字为氏,见《姓考》(17,62)。亦见《集韵》(7)、《姓苑》(15,21)。【望】睢阳(17,418)

  • 士孫

    读音:Shìsūn【源】 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称所居之里(古时称聚居之地为里)为士孙之里。《左传》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崔杼葬庄公于士孙之里,即是此里(7,60)。【人】 士孙张,汉时平陵人,博士、扬

  • 克入苳

    读音:Kèrùdōng【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435)。

  • 读音:Jiàn【音】 又音兼(Jiān)(7)。【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为连属之监,其后氏焉,见《风俗通》(1,6,7,12,17)。②帝尧之子监明之后(60,62)。③系自芈姓。楚公族之后,

  • 苦成

    读音:kǔ chéng【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郤犨为晋大夫,号苦成子,别封于苦(故城在今山西解县东,安邑南),其后遂以为氏(12,17)。【人】 苦成常,战国时人,见《战国策》(11,17)。苦成勃,

  • 读音:Bī【源】 ①黄帝庶子、姞姓之裔封于偪(即春秋时偪阳国之地),后因氏(17,60)。春秋时晋襄公之母偪姑,即偪氏(17,60)。②系自芈姓。相传祝融之裔求言之后(17)。求言封于偪阳,春秋时偪阳

  • 读音:xiàng【源】 舜弟之裔(17,62)。舜之弟象封于有庳(故城在今湖南道县北),其后有象氏、库氏、畀氏、鼻氏(19,21)。亦见《姓苑》(9,11,12,15,24)。【望】 颖川(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