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陈普生平

陈普生平介绍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查看陈普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今属虎贝乡文峰村)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生平事迹

  “沉字桥”上

  在虎贝乡文峰村、梅鹤村一带,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廊桥,曾经演绎过一段朱熹和陈普的“千古唱和”。话说,当年朱熹在古田杉洋创办兰田书院时,一夏日晌,午路过石堂顿觉得口渴,看到离桥百余米之处有一泉眼,于是下去喝了几口,那泉水居然有墨香味,他意识到“后数十年,此中大儒诞生。”顿时诗意大发,在路过在建的廊桥时,看到木匠并不在,遗有一墨斗和竹笔,便在一横梁上提诗“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写罢,朱熹便离开,后木匠师傅以为是什么小孩在此涂鸦,于是拿起刨刀刨了许久,因为墨迹已经渗入木头,故只能将它安装上。因此,当时人们就叫它“沉字桥”。

  “千古唱和”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有鹧鸪数百绕屋之祥”,陈普在这里诞生。据说,陈普少年家贫,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五岁在田间见白鹭群飞而过,作《咏白鹭》云:“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其师听后,称赞不已。十二岁通晓四书五经。夏日与书友同游沉字桥,见桥亭横梁题有:“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的上联而无下联,低头思索片刻,便挥毫题对:“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陈普没有想到,此举成就了他和朱熹的“千古唱和”,陈普由此声名远扬。后来陈普听闻苏州大儒韩翼甫(韩是河北赵州人氏,辅广的学生,辅广是朱熹的门生)在浙东崇德书院授课,陈普求学心切,过了一年即往崇德书院深造。从此陈普便成为朱熹的三传弟子。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他终于精通经史,名闻闽浙。

  志不仕元 设馆倡学

  南宋灭亡后,元朝朝廷听闻陈普多才,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三次奏请授陈普为福建教授。陈普以陶渊明自励,三不赴诏。其咏竹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意在保持名节,不去钻营取宠。他不肯做官,却回到家乡开办仁丰书院,且在书院中堂悬挂“志不仕元”横匾以明志,如今这块牌匾还被文峰村村民很好的保存着。

  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小小的山村书院,每年就学者竟有数百人。他治学师承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曾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在教学上,他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他在传授知识时还十分重视入学新生的选拔。《宁德文史资料·石堂轶事》载:“韩信同初入仁丰书院时,陈普还出了道题:‘竹片穿笋父克子’,韩信同答曰:‘稻杆缚秧娘抱儿’。先生听罢满口应诺收受入学,后来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在他的熏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宏扬朱熹正学

  为宏扬朱熹正学,陈普还先后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嗣应建阳乡贤刘烁之聘,主讲云庄书院,重辑朱熹门人黄干、杨复二人的《丧祭礼》及朱熹的有关著述,分十卷刊行于世。后来又在福州鳌峰书院、长乐县鳌峰书院任主讲。元武德四年(1311),莆中贤士闻其贤,礼聘至勿轩庄书院授课。在莆田讲学,他一呆就是18年,在那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理学人才。明嘉靖十四年(1535),江西路巡按陈裒在《石堂先生遗集》序中对他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石堂之学,实本辅氏,辅氏之学,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实践,崇雅黜浮,自六经外,星历、堪舆、律算以及百家之书,靡所不究。后聘礼勿轩庄书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同年新任宁德知县叶稠,为纪念陈普,将石堂仁丰寺改建为先儒陈惧齐祠,并塑像祀之。

  博学多艺 著作颇丰

  陈普不但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而且还博览群书,精研数理。在仁丰书院期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第三个春天里成功“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州谯楼(即鼓楼)报时。

  据说,刻漏是古时一种计时器。在钟表发明之前,中国每个城市都设有鼓楼,配备专职人员预报时辰。宋代以后,因安上陈普发明的刻漏,报时就更为准确了。以福州鼓楼的刻漏为例,一天的误差只在20秒之内。许多古书中都记载到这一刻漏走时精确。从宋咸淳年间经元朝到明末,使用了近400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确度。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刻漏制作的高水平;如果保存到现在,一定是件极有价值的文物。遗憾的是,在清初就已下落不明。

  陈普在天文方面还著有《浑天仪论》一书。此书共分三卷:上卷是对浑天仪和浑象原理的论述;中卷介绍浑天仪的制作步骤和设计,附总图四种,分图十三种;下卷则介绍水运仪象台的设计与装置,附总图十一种,分图二十种,这些图纸是东汉后自有水力运转的天文仪器以来都没有的详细资料,极为珍贵。该书所述“浑天仪”可作天文观察、天象演习和昼夜报时三种用途,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天文钟”。陈普发现和运用这个原理,比欧洲人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早了四个世纪。这反映中国宋代在数学计算、仪器制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据文峰村《村谱》记载: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曾派人到宁德石堂寻找《浑天仪论》。其实这部书已被陈普带到莆田去了。

  陈普一生著作甚丰,计有《周易解》、《浑天仪论》、《四书五经讲义》、《尚书补微》、《石堂集》(收入《两宋名贤》)、《武夷櫂歌》、《石堂先生遗集》十二卷(存蕉城图书馆)以及声律、天文、地理、阴阳术数等书数百卷(见《闽书)闵文振撰《道南委》)。

  身后之事 是个谜团

  陈普晚年居莆中达18年之久,到元朝至和元年(1328),终因年迈体衰,颈部生大痈肿(俗称颈虎)。病中,他十分思念家乡,其《寄园洲》七律有“风华登程去未归,忆想泪珠枕边流”之句,可见思乡之切。是年秋天病逝,享寿84岁,后归葬于故乡石堂山。

  在梅鹤村院后自然村有一陈普亩墓,墓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陈石堂先生之墓 咸丰四年菊月重修”。令人奇怪的上面并没有他妻子的碑文。按照当地的风俗,夫妻死后应同葬一墓。但据当地的民俗研究者黄垂贵介绍,墓中只葬有陈普一人,至于他的妻子及后人下落不明。如今在梅鹤、文峰村一带真的找不到陈普的后人(族人)。有人甚至于传言说,陈普根本没有娶妻生子。如果陈普没有后人,那么他死后,是谁送他归葬故里?但如果说他有后人,又为何不按古时风俗,把他的妻子也送回故里安葬呢?

  按照推理,陈普36岁时开始在家乡石堂开馆授学,当时他应是在家乡成家生子,或是携同妻子回乡授学。寓居莆田时,当时他的后人应已成人,或已成家,也可能没有跟随陈普前往莆田,而是留在了故里石堂。但在石堂,乡人们却说只有陈普父亲的墓,从未听到关于陈普后人只言片语,似乎自陈普以后,陈普后人(族人)在石堂就销声匿迹了……黄垂贵认为,最有可能是因为陈普几次忤逆了元朝廷的旨意,他本人都担心被加上“罪犯朝廷”的罪名,而四处游走讲学。其后人或族人更因担心被株连,或改名换姓,或迁移他处。

  史籍记载

  据《宁德县志》记载:先儒陈普墓在二十都石堂。明龚令颖祭墓文:“公本布衣,而名甚尊,死者何限,惟公永存。公之垂世,有德有言,斯文正脉,公得其门。我生虽后,幸官兹土,怀贤有自,式祭公墓。”除此处有陈普墓外,相传在石堂村东四里,地名为浮云平路和浮山岗头岭,俗称官祭后的地方也有陈普墓。当地村民感其贤,每年的清明都会去这三墓祭祀打扫。

  宋儒陈普,一生收徒无数,著作甚丰,身后事却是个谜团,这也许有待于史学家们细细地考证了。

猜你喜欢

  • 李皓

    (351—417)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陇西狄道人,字玄盛,小字长生。世为凉州大族。通涉经史,善文义,习武艺兵法。北凉段业自称凉州牧,署皓效谷令,寻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称藩于业。晋安帝隆安四年(北凉段业天玺二年),据敦煌、酒泉,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立十七年卒,谥武昭王,庙号太祖。

  • 李谐

    (396—544)东魏顿丘人,字虔和。李平次子。袭父前爵彭城侯。自太尉参军,历尚书郎、著作佐郎、加辅国将军、光禄大夫等。孝庄帝永安二年,元颢入洛阳,以为黄门侍郎。颢败,除名。孝静帝时,官散骑常侍,使梁,江南称其才辨。还授秘书监。

  •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

  •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赵师秀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 张复亨

    湖州乌程人,字刚父。博学工诗文。仕至泰州同知。能诗,与赵子昂、牟应龙、萧子中、陈无逸、陈仲信、姚式、钱选,号吴兴八俊。

  •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周星薇

    周星薇,乌程人。同知叶绍棻室。

  • 黄峨

    安人遂宁黄简肃公珂之女,新都杨修撰用修之继室也。用修在史馆正德丁丑,以谏巡幸不报,引疾,归里。明年王安人卒,又明年,继娶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