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薛居正生平

薛居正生平介绍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学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查看薛居正的诗词古文

生平

  薛居正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

  934年(清泰元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他的文章寓意卓越豪迈,观者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935年(清泰二年),登进士第。
后晋天福年间,华帅刘遂凝召他为从事。刘遂凝之兄刘遂清管理国家财经大事,上奏任命他为盐铁巡官。

  944年(开运初年),改任度支推官。宰相李崧领管盐铁,又上奏任他为推官,加任大理司直,升为右拾遗。桑维翰任开封府尹时,又上奏任他为判官。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他的部下官吏控告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讼狱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这个百姓讯问,原来这个官吏与他有私怨,因此诬告他。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也不能使他屈服。

  951年(广顺初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薛居正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

  956年(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959年(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不久,因为他的才干扬名朝廷,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北宋初,调任户部侍郎。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

  962年(建隆三年),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居正知朗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准备全部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于是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并未参预其事,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963年(乾德元年),加兵部侍郎。太祖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者四万家,太祖为此感到忧虑,命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后百姓都恢复生业。朝廷命居正以本官参知政事。

  967年(乾德五年),加吏部侍郎。

  972年(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及五代史。

  973年(开宝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同年,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旧五代史》)成。一年后,太祖赐给他器币。

  975年(开宝八年),二月,太祖鉴于天下已定,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应当共思济物,如果政事有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居正等愈发勤修政事,来符合太祖的意愿。

  976年(开宝九年),晋王赵光义即位,薛居正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六月,随从太宗平定晋阳回来后,进官位为司空。由于服丹砂中毒,正在上奏政事时,发觉毒发,于是出了殿堂。到殿门外,喝了一升多水,堂吏把他扶到中书省,已经不能说话,只是指着廊庑间的储水器。身边的人把水取来,不能喝,吐气像烟雾,用车载回家里,随即便去世,享年七十。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参政到任宰相,共十八年,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先前,太祖曾经对居正说:“自古帝王很少能够正己,臣子大多没有远略,虽然身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世,而身陷不义之名,子孙遭殃,因为君臣没能尽行其道啊。我看唐太宗接受大臣谏议,直接指出他的过错而不以为耻。在我看来,不如自己不做错事,使别人没有指责。又观古代的大臣很多不能慎终如始,能够得以保全而且享受厚福的人,是由于忠正啊。”开宝年间,薛居正与沈伦一起任宰相,卢多逊任参知政事。开宝九年(976年)冬天,卢多逊也任平章事。到居正死后,沈伦被贬官,卢多逊流放南方,议论的人说薛居正坚守臣道受福,果然符合太祖之言。

  999年(咸平二年),薛居正得以配飨太宗庙庭。

  1226年(宝庆二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薛居正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薛惟吉,字世康,薛居正养子,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知延州。

薛安上,薛惟吉之子。

猜你喜欢

  • 张太华

    张太华,生年、籍贯不详,本名张丽华,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后因为孟昶觉得“丽华”二字显得俗气,而改为“太华”取高贵之意。张太华“少擅恕色,眉目如昼,侍后主有专房之宠”。

  • 至刚

    至刚,闽县人。居圣罗山,人称石门和尚。

  • 郑贺

    贺字庆父,诸暨人。幼出家,晚归宗。

  • 陈天锡

    元福宁州人,字载之,号晋斋。为本州学正,转盐运提举大使。宁宗至顺初,擢建阳尹,以六事闻于朝,加奉议大夫,知福州致仕。终年八十。有《鸣琴集》。

  • 李行甫

    李行甫,名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人。生卒年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前后在世。在《录鬼簿》里,他被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中,为元杂剧前期作家。贾仲明挽词云:“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珠露《周易》点,恬淡虀盐。”从中可知他一生大概没做过什么官,乃是一个“净红尖,无半点”的绛州“高隐”。隐居于乡间,终日闭门读书,寄情于山水间,过着恬淡悠然的隐士生活。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 朱邦宪

    松江府上海人,字察卿。父朱豹,官福州太守。幼敏慧,九岁丧父,哀毁如成人。为太学生。性慷慨,能急人之难。耻为纨裤子弟及儒生。博览典籍,不屑为时文,诗笔古雅绝伦。与四明沈明臣、吴门王稚登最厚善。著有《朱邦宪集》。

  • 赵焞夫

    赵焞夫(一五七八—一六六八?),字裕子。番禺人,一作从化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著有《草亭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 张缵曾

    张缵曾(1582--1636),字公绪,号九野,别号静生。明无锡人。选之曾孙。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官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抚河南卒,祀乡贤祠。

  • 周懋琦

    周懋琦,字子玉、韵华,号韩侯,清安徽绩溪人,拔贡。同治元年(1862)来台帮办军务;同治二年(1863)丁曰健任台澎兵备道,周懋琦以主事参谋军事,其间曾两度内渡请饷接济,后因协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员外郎分部候补,加四品衔。同治十一年任台湾知府兼任按察使衔台湾兵备道,后因水土不服,光绪二年(1876)调福宁府知府;光绪五年(1879)再任台湾知府,光绪六年(1880)赴京引见后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