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赵昀生平

赵昀生平介绍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原名赵与莒,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查看赵昀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昀,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初五,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虹桥家中。赵与莒原来不是皇子,而只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但宋帝位一向并非由赵德昭这一脉后人继承,至赵与莒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

  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全保长)家寄居,一直到赵与莒十六岁。

  赵扩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保长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与莒兄弟。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接两兄弟往临安亲自考量,也认为兄长赵与莒为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改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赵扩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

  联蒙灭金

  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赵昀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耻,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赵昀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但赵昀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

  赵昀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灭亡。

  端平入洛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赵昀派人前往河南拜谒北宋皇陵,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不久,赵昀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

  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赵昀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赵昀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战争自此全面爆发。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赵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阎妃乱政

  阎贵妃是赵昀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姿色妖媚,初封婉容。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赵昀封阎氏为妃。赵昀对阎贵妃赏赐无数,阎贵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赵昀不惜动用国库,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为其修功德寺,闹得百姓不得安宁。这座功德寺前后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费极大,修得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当时人称为“赛灵隐寺”。后来阎贵妃在理宗的宠爱下,骄横放肆,揽权心切,干预朝政,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走她的门路,于是便骄横专恣,干权乱政起来。

  之后,阎贵妃又与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等奸臣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史称“阎马丁董”,恃宠乱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与贾似道明争暗斗,打击谗陷,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病重去世

  赵昀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赵昀病逝,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咸淳元年(1265年)三月,葬于会稽府永穆陵。

  咸淳二年(1266年),上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朝臣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为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后世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赵昀只有一个儿子赵维,但其在出生数月后就去世了,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只得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为政举措

  政治

  赵昀的政治改革需要解决大量冗官,这是通过控制考中进士的人数和严格升迁制度办到的。从端平元年(1234年)开始,平均每次科考的中进士人数为四百五十人,而不是以前的平均每次六百人。赵昀又规定无论在首都的朝官还是在外地的地方官都不得私荐官员,没有担任过州县地方官的人不能进入朝廷做郎官,已经当上郎官的必须外放,补上州县地方官这一任。但这些措施流于表面,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赵昀在位时,权相史弥远共擅权二十五年,南宋日渐衰落。理宗一亲政就任用洪咨夔等人做监察御史,弹劾了史弥远一党的“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而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则被召入朝。

  经济

  赵昀在位时期,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三亿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宋廷停止发行新币,回收部分旧币,并动用库存黄金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平抑物价。但是不久蒙古入侵,南宋军费陡升,宋廷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以缓解财政压力。最终经济整顿破产。

  文化

  赵昀一直希望使理学成为正统官学,早在宝庆三年(1227年)就封朱熹为信国公。端平更化后,朱熹和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都先后被入祀孔庙。淳祐元年(1241年),赵昀又分别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赵昀排定的入祀孔庙的名单包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张拭、吕祖谦。其中除司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学代表人物。

  除淳祐四年(1244年)赵昀为朱熹在考亭创办的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外,宝祐三年(1256年),赵昀从蔡杭口中闻悉朱熹与蔡元定在云谷和西山点灯为号,对榻穷研理学的事迹后,大为感动,不仅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其孙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岩山上,还亲绘朱熹与蔡元定二贤对榻讲道神像。当年,敕赐“庐峰书院”匾,还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蔡杭之曾祖蔡发等像。

  赵昀还先后为游酢、黄干、叶味道等名儒敕建书院。

  社会

  慈幼局于淳祐七年(1247年)创立于临安。宝祐四年(1256年),在临安慈幼局运作成熟之后,宋廷下诏要求“天下诸州建慈幼局”。次年,赵昀又诏曰:“朕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慈幼局设立之后,至少在京城临安,已实现了赵昀的理想。

  慈幼局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孤儿院。国家要对没有亲人养育的弃婴、孤儿给予救济,使他们避免死于非命,这是一项古老的制度安排。“慈幼”最早可见于《周礼》。到宋代时对孤幼的救济呈现制度化、普遍化、专业化的特征,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轶事典故

  出生异象

  据传赵昀出生前一天晚上,荣王梦见一个穿戴紫衣金帽之人来拜访。等醒来时,夜漏十刻没到,室中五彩灿烂,赤光照天,如日正中。赵昀出生三天后,家人听到屋外面有车马声,急忙赶出来看,什么也没看见。他小时候曾经白天睡觉,别人忽然看见他身上隐隐出现龙鳞。

  巧对权臣

  史弥远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他的党羽几乎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重要职位。尽管史弥远权势熏天,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上书指斥其专权擅政。绍定四年(1231年)三月春祭,史弥远与赵昀一起喝酒闲聊,试探地说:“臣闻近日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矣!”赵昀幽默地说:“朕知道,姑置。卿犹记先皇章圣帝时旧京闹蝗灾乎?幸得江南无虞,朕稍安。”章圣帝即宋真宗,当时河南一代蝗灾确实严重。

  史弥远听理宗这么说,立刻就放心了。理宗提及蝗灾,可谓一语双关,安抚史弥远,暗示自己与史弥远是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蝗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否定史弥远就等于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重不治,赵昀终于脱离了史弥远的挟持而得以亲政。

  召妓入宫

  赵昀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便在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赵昀找来临安名妓唐安安。而唐安安姿色艳美,能歌善舞。赵昀一见非常喜爱,便把她留在宫里,日夜宠幸。唐安安仗着赵昀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唐安安之外,赵昀还经常召一些歌妓舞女进宫。

  起居郎牟子才上书劝诫赵昀:“此举坏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赵昀却让人转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损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为例劝告赵昀,赵昀竟然恬不知耻地回答:“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

  诏改建阳

  据明嘉靖《建阳县志》载:南宋景定元年(1261年),建阳县唐石里(今黄坑镇)出现有十五穗头之奇稻。赵昀闻讯“大悦”,便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赵昀亲自为建阳诏改县名,可以看出他对建阳这个自古盛产稻米之乡的嘉许和期望。

  骷髅碗

  元朝时,西藏藏传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南宋皇陵,赵昀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拖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赵昀头颅割下,并制作成饮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赵昀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赵昀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明太祖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赵昀的头颅,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江苏南京)。次年,又将赵昀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家庭成员

  父亲

  赵希瓐,燕王赵德昭的八世孙,封荣王

  妻妾

  皇后谢道清,尊号寿和圣福

  贾贵妃,贾涉女,贾似道姊

  阎贵妃

  子女

  赵维,母不详。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生,十一月甲寅夭折,追封祁王,谥号冲昭。

  周汉国端孝公主,封瑞国公主,改升国公主。母贾贵妃。后嫁恭圣皇后侄孙杨镇。终年二十二岁。

猜你喜欢

  • 路应

    路应(745—811),字从众,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人。路嗣恭之子。以荫入仕,德宗贞元间历任虔州、温州、庐州刺史,入为职方郎中、佐盐铁使。顺宗永贞元年(805)改刺常州。是年末,改宣歙池观察使,进封襄阳郡王。宪宗元和四年(809)以疾去职。六年拜左散骑常侍。旋卒。

  • 惟俨

    惟俨(737~834),别号药山,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法嗣。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唐伸为其撰碑铭。

  • 郑瑽

    郑鏦,生卒年里贯均未详,事迹元考。元和年间令狐楚编《御览诗》,收郑鏦诗四首,据以推断当为代宗至宪宗时人。《全唐诗》存诗四首,皆乐府。

  • 周梅叟

    周梅叟,名亮,以字行,改字春卿,舂陵(今湖北枣阳)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除秘书郎,改著作郎。八年,出知潮州。

  • 刘因

    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 黄泰亨

    泰亨字亨叔,临川人。咸淳间,补国学弟子员。

  • 鲍桂星

    鲍桂星(1764—1824)字双五,一字觉生。安徽歙县人,清朝官吏。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九年,典试河南,留学政。十三年,典试江西。十五年,督湖北学政。累迁至内阁学士。因事革职,官终詹事。桂星少从同县吴定学,后师姚鼐,诗古文并有法,著有进奉文及诗集,又尝用司空图说辑《唐诗品》。

  • 周于德

    周于德,字是辅,号笔山,保山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德化知县。

  •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窦弘余

    窦弘余(生卒年不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一作京兆金城人。窦常之子。武宗会昌元年(841)为黄州刺史。事迹参《窦氏联珠集·窦常传》、《剧谈录》卷下、《嘉定赤城志》卷八。存词一首,据《剧谈录》津逮本录入,校以四库本,并参校守山本《唐语林》、董本、清钞本《青琐高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