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唐珙生平

唐珙生平介绍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查看唐珙的诗词古文

著述

  元代诗人唐珙生平无记载,仅知“珙豪于诗”。他父亲唐珏是南宋义士,曾于元僧盗掘南宋皇陵之时,偷拾诸帝遗骨并重新安葬,使得免受元僧亵渎,直至朱元璋方重修宋陵安葬。虽是元代人,唐珙也应受其父教,知侠义,亦可谓南宋遗民。

  唐珙仅有八首诗记载下来。

  《墨兰》,“瑶阶梦结翠宜男,误堕仙人紫玉簪”,可见喜欢兰草。

  《猫》,“牡丹架暖眠春昼,薄荷香浓醉晓晴”,可见喜欢猫。

  《澄碧堂》 ,“玲珑凿开云雾窗,悟作虚空大圆镜”,可见沉迷于禅宗。

  《题海岳后人烟峦晓景图》,“须臾笔砚间,淋漓走元气”,懂得画画。

  《赵文敏书洛神赋》,“宓妃夜走天吴奔,骊龙腾骧老蛟舞”,痴迷书法。

  《题龙阳县青草湖》,“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因何醉呢?

  《韩左军马图卷》,“太平此马惜遗弃,往往驽骀归天闲”,复国梦吗?

  《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摩娑故纸叹凋落,老眼昏花犹可认”,一生竟短。

  唐珙是没有传记的,于《全唐诗》误收后更流传为“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而八首诗后,已然栩栩如生。

  又“澄碧堂” ,南宋皇宫有此堂;“海岳”,北宋米芾号“海岳外史”;“文敏”系南宋赵孟頫谥号;“王逸老”是南宋书法家;而青草湖中“湘君白发”,应是学自其父词“‘斑竹’临江首重回”中之典故,追思故国也。盖追思之人也。

  南宋遗民,无谓志远,无缘仕途愁忧,兰、猫、禅、画、书,一醉,一梦,一生,然却正因如此,他不沾半点功名,竟成一境界之诗——不曾“人生”过,惟曾“人格”过。

  关羽,是“千里行”后的英雄;唐僧,是“取真经”后的圣僧。而他,是“不入世”的诗人,是“一直”着的诗人,是永恒。

年代考证

  《全唐诗》“无考”类诗人中收录一首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原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泰斗程千帆先生一仍其例,以唐温如为唐末人,并著《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此说遭到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反对,其1987年所作《〈全唐诗〉误收的一首七绝——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一文即专论此事,考订唐温如为元末明初人,资料极为翔实,其云:

  按,唐温如此诗,不见于唐、宋人有关载籍中,连素有淹博之誉的宋人洪迈撰集的《唐人万首绝句》进御本及赵宦光、黄习远的编定本中也没有此诗,自唐至清诸家唐诗选本也未予选录。唯一例外的是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选入此作,见该书卷三十四。最早收录唐氏此诗的是元人赖良编撰的《大雅集》,题为《过洞庭》,唐珙作。在作者小传中介绍,珙字温如,会稽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赖良字善卿,浙江天台人,“是集皆录元末之诗”,“其去取亦颇精审”,“故不失为善本”。《大雅集》前有元至正辛丑一三六一年杨维桢序,称其“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可知《大雅集》所录诸家,皆为编集者同时代人,又有乡里之谊,所收作品亦当可靠。钱谦益《列朝诗集》甲前集十一收入唐珙《过洞庭》及《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据《列朝诗集》编辑体例,甲前集所收的多为“明世之逸民”,可知唐珙也是自元入明的诗人。《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山川典》第二百九十八卷“洞庭湖部”收录唐珙《过洞庭》诗,亦置于元人之列。

  因此,唐珙(字温如)为元末明初诗人已确定无疑。又此卷中唐珙自题籍里为“雷门”,雷门即古代会稽城门,如《会稽记》记云:“雷门上有大鼓,围二丈八尺,声闻洛阳。”《湘州记》亦云:“泉陵山有大石鼓。昔有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又《太平寰宇记》“台州白鹤山”条:“昔有白鹤飞入会稽石鼓,俗传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太平御览》:“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故名。”则唐珙其人其里可知。

猜你喜欢

  • 挚虞

    (?—311)西晋京兆长安人,字仲洽。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举贤良,拜中郎,累官至卫尉卿。惠帝永兴元年,从帝至长安。旋流离鄠杜间,入南山。还洛,官至太常卿。怀帝永嘉中,洛阳荒乱,人饥相食,以馁卒。著述甚多,有《文章志》、《文章流别集》等。明人辑有《晋挚太常集》。

  • 张宣明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为人有胆气,尝为郭元振判官,出使至三姓咽面。历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玄宗先天二年(713)前后,尝以左拾遗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亲往蜀中验察山势民情,移牒益州长史陆象先,劝其罢凿岷山开路之役,蜀人因此得免苦役。能文工诗。尝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乃赋《山行见孤松成咏》诗。凤阁舍人梁载言称此诗“文之气质,不减于长松”。所赋《使至三姓咽面》诗,时人亦“称为绝唱”。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卷九。《全唐诗》存诗2首。

  • 王和卿

    王和卿,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 元明善

    (1269—1322)大名清河人,字复初。诸经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早年游吴中,以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辟掾行枢密院,佥院事董士选待之若宾左。仁宗即位,升翰林直学士。诏以蒙古文节译《尚书》有关政要者。延祐二年,始会试天下进士,首充考试官;廷试,又为读卷官。所取士后多为名臣。累官翰林学士,卒谥文敏。早岁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汉间,晚益精诣。有《清河集》

  • 孔文卿

    生卒年不详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可考。

  •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左国玑

    河南开封人,字舜齐。能书,善诗赋,名动一时。而年近四十,始中举。有《一元集》。

  • 翟绍高

    翟绍高(?-一六四二),字翼明。归善人。明思宗崇祯时人。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一有传。

  • 王澜

    王琅,一作琅,字澹子。番禺人。约为明崇祯间诸生。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徵召不赴。后礼函是于雷峰,法名今叶,号开五居士。著有《蛙雨楼稿》、《野樗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 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