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杨朴生平

杨朴生平介绍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查看杨朴的诗词古文

生平

  世居新郑东里(郑韩故城内),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100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少年时与毕士安、韩丕同学友好。后来,毕士安官居相位,举荐杨朴于太宗,太宗爱其才,想授官任用,朴坚辞不受,作《归耕赋》以明志。太宗赠给束帛使他还乡。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朴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

  朴所作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隐居生活。类唐诗人贾岛、李涉。78岁去世,葬县城北20公里处袁堡村东。宋翰林学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诗人黄庭坚过其墓拜谒,曾作诗悼念。

轶事典故

  宋真宗在位时,想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的大儒。有人就向宋真宗推荐了隐居在郑州的杨朴,宋真宗就下诏,让杨朴出来做官。杨朴实在不愿意做官,但是,皇宫侍卫非要他到京城亲自给皇帝说,于是,杨朴就在侍卫的陪伴下启程前往京师,晋见宋真宗。在皇宫里,宋真宗问杨朴:“我听说你会做诗?”杨朴平静地回答道:“臣不会。”他想掩饰自己的才学,他是最不愿做官的。宋真宗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说:“没有。只有拙荆(妻子)写了一首。”宋真宗好奇地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妻子写的一首诗念了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这个故事被大文豪苏东坡写在了自己的笔记里,一次,苏东坡的夫人因为生气而哭泣,苏东坡就把杨朴的这个故事讲给她听,苏夫人听到这首诗,不禁破涕为笑,一腔怨气烟消云散。不过,这次被宋真宗召见后,杨朴写了《归耕赋》,来表明自己归隐乡野的志向。无奈,宋真宗只好放他走了。

猜你喜欢

  • 常景

    (?—550) 北魏河内温人,字永昌。有才思,雅好文章。初为律博士,后为门下录事、太常博士,宣武帝正始初参与论议律令。累迁积射将军、给事中。延昌初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孝明帝即位,敕撰太和之后朝仪已施行者凡五十余卷。孝明帝孝昌初参与镇压杜洛周起事,为义军所俘。后落入葛荣手。荣死,景得还朝。孝庄帝永安二年除中军将军、正黄门。参议正光壬子历。节闵帝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阳县子。

  • 皇甫镛

    皇甫镛[唐](公元七八八年至八三六年)字稣卿,安定朝那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卒于文宗开成元年,年四十九岁。擢进士第,为殿中侍御史,转河南县令,迁河南少尹。时兄镈为宰相,镛见其权宠太甚,每极言之。镈不悦。乃求分司,为太子右庶子。镈败,朝廷贤之,授国子祭洒,太子少保。镈能属文,工诗,寡言正色,不屑世务,所交皆知名之士。镈著有文集十八卷,《新唐书艺文志》及性言十四篇,并传于世。

  • 张崇

    五代时慎县人。仕吴。官至庐州观察使。引兵讨王言作乱,擢德胜军节度使,后加安西大将军。居官好为不法,士庶苦之。吴杨溥大和初赐爵清河王。在庐州时,以货厚结权要,为民患者二十余年。

  •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 唐珙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 朱庸

    庸字伯常,四明人。

  • 李存

    (1281—1354)元饶州安仁人,字明远,更字仲公。从陈苑学。致心于天文、地理、医卜、释道之书,工古文词。应科举不利,即为隐居计,从游者满斋舍。中丞御史等交章荐,皆不就。学者称俟庵先生。与祝蕃、舒衍、吴谦合称江东四先生。有《俟庵集》。

  • 王子一

    王子一,名号,里居及生平均无考。元末明初杂剧作家。

  • 喻时

    (1506—1570)河南光山人,字中甫,号吴皋。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吴江知县。有治绩,擢御史。严嵩入阁,时疏劾之,帝不听。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 陈嵩

    陈嵩是清代泰州人,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社会名士。他考中秀才后再考举人却屡试不中。陈嵩聪明过人,熟悉清代法律,足智多谋、精通文墨,而乐于助人。每当有平民受冤屈遭欺凌,他总是不惧权势,帮人写诉状,斗邪战恶,以智慧出奇制胜,使平民平反冤屈,转危为安。其助民排忧解难,抚危助困的作为,深得平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