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于志宁生平

于志宁生平介绍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查看于志宁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于志宁是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隋末曾任冠氏县长,后因山东大乱,弃官回乡。

  617年(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关中。于志宁到长春宫拜见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李世民。次年,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封李世民为秦王。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并开设文学馆。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数论朝政

  629年(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当时,唐太宗在内殿宴请近臣,问道:“志宁在哪?”有司答复道:“敕令召见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只是四品官。”唐太宗遂特命于志宁参加宴会,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635年(贞观九年),朝廷欲设立天子七庙,群臣都建议以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于志宁却以李暠没有开创大唐基业为由,加以反对。

  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欲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于志宁进谏道:“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劝谏太子

  640年(贞观十四年),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唐太宗大喜,赐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

  641年(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唐太宗将他夺情起复,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教诲,请你以国事为重。”于志宁只得复职。

  当时,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于志宁进谏道:“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于志宁又劝谏道:“宦官身心都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导致国家覆灭。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轻慢高官,欺压朝臣,使得品级混乱,法度废弛,连路人都觉得奇怪。”太子更加不高兴。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再次进谏:“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不许他们休息,有失宽厚仁爱。达哥支等突厥人,人面兽心,难以教化,把他们引进内室,甚为不妥。”李承乾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刺客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

担任宰相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

  651年(永徽二年),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命将其即刻斩首。于志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而且诬陷谋反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请按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高宗采纳。不久,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师。
655年(永徽六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司空李勣暗中支持,而于志宁则一言不发,并未表态。

  656年(显庆元年),于志宁改封太子太傅。659年(显庆四年),于志宁请求退休。唐高宗便解除他尚书左仆射之职,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晚年被贬

  不久,许敬宗诬陷于志宁党附长孙无忌,唐高宗遂将他贬为荣州刺史。

  664年(麟德元年),于志宁改任华州刺史,因年老请求退休,获得批准。

  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676年(上元三年),唐高宗追复于志宁为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轶事典故

  唐高宗曾赏赐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三人田产,于志宁推辞道:“臣家自从北魏以来,世代居于关中,家中颇有产业。张行成、高季辅如今才开始经营田产,希望把赐给我的土地赐给他们。”高宗非常赞赏,于是把赐给他的土地分赐给张行成、高季辅。

家庭成员

祖父:于义,隋朝潼州总管,封建平郡公。

父亲:于宣道,隋朝上仪同,封威安县公。

嗣父:于宣敏,隋朝奉车都尉。

儿子:于立政,官至太仆少卿、虢州刺史。

儿子:于慎言。

墓葬纪念

  于志宁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兴隆村东,200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 孙逖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 夏侯子云

    唐道士。初住峨眉山,后投司马承祯门下。二十岁时,状貌甚古。历十余年,夙兴夜寐,未尝怠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承祯卒,子云移住馀杭大涤山,筑药圃,种芝术。好作诗,成辄弃其稿。

  • 刘子羽

    刘子羽(1086-1146),字彦修,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官员、将领。宋徽宗宣和中父刘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六十。

  • 周遇圣

    周遇圣,淳安(今属浙江)人(明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七)。

  • 赵摅

     宛平人,字子充,号醉全老人,以诗名。

  • 陈玑

    字叔衡,号玉轩,浙江诸暨枫桥陈家村人。幼好学,善属文。学者杨东里亟称其文,比之虞邵庵。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式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时宣宗留意文学,命引见会试进士百人,选其中20人亲试于殿,玑名列第四,授翰林庶吉士,帝亲赐御衣一袭,宝钞三百贯。

  • 张国维

    (1595—1646)浙江东阳人,字九一,号玉笥。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初擢刑科给事中,劾罢阉党副都御史杨所修等,尝谏帝“求治太锐,综核太严”。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以农民军势盛,请割安庆等府,另设巡抚。后代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辅,下狱,旋得释。命赴江南练兵输饷。南都陷,请鲁王监国,任兵部尚书,督师江上。还守东阳,兵败投水死。有《吴中水利书》、《张忠敏公遗集》。

  • 阿克敦

    阿克敦(1685—1756),章佳氏,字仲和,一字立恒,又字恒岩。满洲正蓝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以学问优,殿试有声名,授侍讲学士。雍正时,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乾隆时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勤,有《德荫堂集》。

  • 卓秉恬

    (1782—1855)四川华阳人,字静远,号海帆。嘉庆七年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历给事中。尝论盗贼与捕役勾结,故盗风难息。道光间历左都御史等官,兼管顺天府尹最久。九卿会议时,常有辩论,不为当事者所喜。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