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凿齿
(?—约384)东晋襄阳人,字彦威。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桓温辟为从事,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每处机要,善尺牍论议。以忤温旨,出为荥阳太守。后以足疾居家。及襄阳陷于前秦,苻坚馈赠甚厚。寻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典国史,会卒。有《汉晋春秋》,以蜀为正统。另有《襄阳耆旧传》等。
- 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 邵真
(?—782)唐人。恒州节度使李宝臣判官。累加检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专掌文翰。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拒命,谏之,惟岳令真草奏,为将吏所阻。及兵败,复召真议归顺。田悦闻,遣使责惟岳,惟岳惧,遂杀真。
-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 王丹桂
王丹桂(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马丹阳),修习全真教义。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一卷,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内容均是宣说早期全真教义,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断恩爱,弃名利,以求达仙真之位。《全金元词》收其词六十二首。生平见其《草堂集》。
- 孙铎
(?—1215)恩州历亭人,字振之。世宗大定十三年进士。调海州军事判官。章宗即位,除同知登闻检院事,诏刊定旧律。累迁户部尚书,以交钞贬值,主张许用以纳税。卫绍王时迁尚书左丞。南迁后致仕。
- 孟栻
常州路无锡人,字叔敬。顺帝至正初以儒试吏,迁处州,专司学校,调温州。用荐授溧水州同知,升福州路判官。以浙东宣慰副使致仕。
- 纪昀
纪昀jǐ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张宜泉
张宜泉(1720—1770),清内务府汉军旗。著有《春柳堂诗稿》,现存最早者为光绪年间刊本,由其嫡孙张介卿付梓,对于曹学研究价值极大。其“先世曾累受国恩”,后家族败落。张宜泉遭际坎坷,他十三岁即丧父,有“缅想孤儿曰,悲含舞勺时”之句,后又丧母。他写有《分居叹》,言“嫂兄悕弃弟”,“亡家剩一身”,为兄嫂不容。他自己则是“纵饮原多故,拈毫只苦呤”。他在诗稿自序中感叹:“家门不幸,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他慨叹“亡家剩一身”,“吐气在何年”?终身不得志,晚年靠教私塾维持生计。
- 赵庆熹
(约公元一八四O年前后在世)字秋舲,浙江仁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前后在世。性倜傥,工诗词,家贫好读书。第道光进士。迟回二十年,选延川知县,不果往。改金华教授,亦末履任。庆熹工诗词散曲,著有《楚游草》、《蘅香馆诗稿》、《香消酒醒词》及《香消酒醒曲》,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