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产后血瘀腹痛,又名儿枕痛。《郑氏女科家传秘方》:“恶露不行,脐腹作痛,俗名儿枕不安。”详儿枕痛条。
经穴名。代号BL6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直刺0
病名。《外科正宗》卷四:“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多由肝胃肾三经火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肿起赘生物,形若枣核,细条而长,胬出耳外。治宜内服栀子清肝汤加减。外以硇砂散点耳挺上。参见耳蕈条。
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
书名。又名《杂病证治类方》、《类与》、《王损庵先生类方》。明·王肯堂辑。8卷。本书是《证治准绳》中的一种。书中选集内科杂病、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予以分类汇编而成。分为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30大类,共
书名。浙江中医学院编译。本书将《温病条辨》原文予以语译和注解。对其中与临床实际关系较少的部分原文,予以适当的删节或节译。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如卷首原病篇和历来各家意见或争论较多的问题(如温病用桂枝汤
全舌无苔,红艳如柿色。为热极伤阴或阴虚火旺之候,宜清热养阴,或滋阴降火。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热疳。详该条。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伤风咳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即伤风咳嗽。详该条。
见《闽东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