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胻骨包括胫骨、腓骨。多因跌打、碰撞所伤。可有单断、双断或横断、斜断等。局部肿胀、疼痛,甚则折骨锋穿破皮肉,功能丧失,也可有异常活动及骨声。无移位者,只夹板固定;移位者可在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又名龙骨风、山蠄、大贯众、树蕨。为桫椤科植物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的茎干。分布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台湾等地。苦、涩,平。祛风利湿,清热止咳。治风
病证名。据古籍记载,妇人每临经时,腰腹胀痛,阴内淫淫虫出如鼠粘子状,绿色者数十枚,后经水随至。可用酒制黄连为君,白术、香附为臣,研末粥丸,立服吞之。
病证名。由心肺气虚,喉管翻出所致。口内吐出红虫一条,扯之不出,触之痛彻心肺。治法宜用人参浓煎服,大补其元气。上述症候颇类今之剥脱性食管炎。而当时因受条件所限,可能误认食管为喉管,故称翻喉。
指能引起流行的传染性强的病邪。
病名。①《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酒色过度,或劳碌忧郁所成。其状喉间红筋红瘰蔓延而生,津咽疼痛,夜间发热,口燥舌干,六脉洪数。”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②喉癣。见《喉科杓指》卷二
即口上胡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人体头面部七窍液体(如眼泪、鼻涕、口涎等)的通道。《灵枢·口问》:“宗脉盛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病名。多因少阴虚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薰灼咽喉而成。症见咽喉红肿不甚,微痛,干灼不适,或有异物感,晨轻著重,至夜尤甚,唇红颧赤,口舌干燥,手足心热,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大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