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
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①即呕吐。指胃内之物上涌而出,有声有物。《卫生宝鉴·补遗》:“有物有声,名曰呕。”详呕吐条。②食入即吐出,称为呕。《医宗必读·呕吐哕》:“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详噎膈条。
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①即呕吐。指胃内之物上涌而出,有声有物。《卫生宝鉴·补遗》:“有物有声,名曰呕。”详呕吐条。②食入即吐出,称为呕。《医宗必读·呕吐哕》:“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详噎膈条。
【生卒】:1320~1389【介绍】:明代医学家。一名公爽,字全善。浙江萧山人。年轻时开始学医,读医书较多,钻研三十年,曾被朱元璋召到南京治病。楼氏遵从《内经》等古典医理,认为“千变万化之病态”,都离
出《名医别录》。为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内实。①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②泛指人体内部气血郁结、停痰、食滞、虫积等。
全舌红绛色,舌尖出血如溅。为热盛营血之候,宜用***地黄汤加大黄、黄连等治之(见《伤寒舌鉴》)。
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病证名。见周怡观《秘珍济阴》。属杀血心痛范畴。详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肾中水邪上干于肺的气喘。《景岳全书·喘促》:“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气之败,何以至此。”《医学纲目·喘》:“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
见小儿疳瘦条。
同补气摄血。是治疗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所致的出血证候的方法。如月经先期,血量较多,色淡质稀,脉虚弱无力;下血紫暗,或先便后血、脘腹隐痛、面色白,脉细弱;反复皮下出血,神疲乏力,头眩心悸,脉虚细弱;溃疡病
书名。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本书原是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之一,是用中医理论整理编写的一部内科学。书中总论部分,论述了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及治疗总则。各论部分分述感冒、咳嗽、喘证等54种内科杂病。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