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小便颜色较正常时黄,甚至带红色,有寒热虚实之辨。《杂病源流犀烛》卷七:“小便黄赤,实热病也。凡脏腑皆能为之,而下焦更甚。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火府丹。又曰:胃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故黄赤也。又曰肺气虚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又曰冬脉不及,令人清脊痛,小便变。宜温肾汤。此二条言肺肾虚寒,故黄赤也。……又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此一条言脾家虚,故黄赤也。又曰: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此则言下焦之热,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固当分别治之。”如肝热溺赤,尿频涩痛,时觉凛凛,或发寒热,宜龙荟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肾气虚寒,小便赤,足胫逆冷,脉涩,宜附子四逆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详各条。

猜你喜欢

  • 温肝散寒

    温阳法之一。治疗阳气不足,肝为寒邪所中或寒滞肝脉,出现手足逆冷,干呕吐冷涎,寒疝绕脐痛或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脉沉弦紧诸症。常用方如吴茱萸汤、大乌头煎等。

  • 人参养营汤

    《温疫论补注》卷上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水煎服。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者。

  • 脾虚肺弱

    指因脾胃虚弱而导致肺气不足的病证,多属气虚。脾为生化之源,故常以脾为本而肺为标。参见脾肺两虚条。

  • 翰林医学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青龙草

    见《草药手册》。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 五眼子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百眼藤之别名,详该条。

  • 类破伤风

    病名。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引起的痉病。《外科枢要》卷三:“大凡痈疽溃后,筋微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 平胃二陈汤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苍朴二陈汤,见该条。

  • 火天夺日

    证名。系指白睛红赤,肿胀高起的证候。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天廓(指白睛)尽情肿起,色紫碧,状如败猪肺,看得怕人,甚者并风轮包倒,不见金井,故曰火天夺日。”参见形如蝦座条。

  • 乳疳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指乳部所生疮肿,经年不愈;或乳头溃烂,延及周围;或腐肉不去,好肉不生,破似莲蓬,疼痛难忍者。治宜内服三星汤,外搽白芷散。余参见乳岩条。包括乳腺结核、乳岩等慢性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