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光慈菇之简称,详该条。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出《全幼心鉴》。即脐风。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翳风穴后1寸处。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后动、静脉分支,深部在颈内动、静脉网(有迷走神经、交感干的颈上神经节)。主治夜盲,近视,远视,白内障;以及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癎,亦名子冒也。”即子癎。详该条。
见痧症全书条。
出《儒门事亲》。为蚕蜕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葛根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伤寒发微论》。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见《中药志》。为白芥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