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著作。2卷。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编成。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
证名。指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
证名。①便血之一。《景岳全书·血证》:“结阴便血者,以风寒之邪,结于阴分而然,此非伤寒之比。盖邪在五脏留而不去,是谓之结阴,邪内结不得外行,则病归血分,故为便血,……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主之。”详便血
病证名。指瞳人倾偏一侧之严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瞳人反视。证见眼“珠斜翻倒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审视瑶函》)。本症为神珠将反之严重者,目珠斜倾于一侧,其黑睛可全为眼眶所掩没。属目偏视之重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水廓。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即乳癖,见该条。
淋证之一。多因气血虚衰,精髓干枯所致(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症见小便滴沥不断,其痛难忍。治以干茯汤。参见淋条。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介绍】:清眼科医家。四川万县人。因目病弃儒习医,攻读《审视瑶函》与《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等。认为目疾莫不由脏腑而达诸外,可由四诊而明其证因,由此遵方修合、加减用药,既疗内病,变愈目疾。撰《
【生卒】:约1183~1232【介绍】:金代医家。字知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由于廷试不中,隐居;后被荐为太常寺博士,不久以病辞归。移居今河南,因病从名医张子和学医,交往密切,尽传其学。并对张子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