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为穿心莲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注。即商曲。见该条。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人参、前胡、柴胡各一两,桔梗、半夏、地骨皮,炙甘草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二片,水煎服。治小儿寒热往来。
病名。出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旋螺突起。详该条。
见幼科直言条。
①《张氏医通》卷十六方。黄连、吴茱萸各等分。水煎干,去吴茱萸,取黄连焙燥,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次四十至五十丸,空腹温开水送下,或睡前温酒送下。治肝火胁下急痛。②见《保婴撮要》卷一。即抑肝散制
病名。上唇所生须为髭。《疡医准绳》卷二:“髭疗生于髭中。”证治见疔疮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石决明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系发于颧部的痈。由风热而生。初起小,后渐增大,焮红、肿、痛,进而皮溃流脓。初起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仙方舌命饮。参见外痈条。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眼弦赤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