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昼夜证象同异辨

昼夜证象同异辨

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为阳有余,病在气分。夜增剧而昼安静,为阴有余,病在血分。昼发热而夜安静,为邪旺于气分,其病在阳。昼安静而夜发热,为邪旺于血分,其病在阴。昼安静而夜发热烦躁,为热入血室。昼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为重阳无阴。夜恶寒而昼安静,为邪旺于阴。夜安静而昼恶寒,为阴气上溢于阳中。夜恶寒而昼亦恶寒,为重阴无阳。昼恶寒而夜烦躁,饮食不入,为阴阳交错之证。

猜你喜欢

  • 敷水处士

    【介绍】:见李宁条。

  • 温肾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熟地黄一斤,肉苁蓉(酒浸)、麦门冬、牛膝(酒浸)、五味子、巴戟天、炙甘草各八两,茯神(去木)、炮姜各五两,杜仲三两(姜汁淹,炒断)。为末,每服二钱,空腹温酒送下,日二、三次

  • 百解头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广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 涩脉

    脉象之一。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病症。

  • 熛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又名熛浆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生熛浆疮者,由风热毒气客于皮肤,生熛浆而溃成疮。搏于气血而所作也。始生如火烧汤烫,作泡而起,寻即皮破,熛浆出以成疮,亦甚疼痛,渐

  • 温病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①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后世泛称“温热病”。《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

  • 神仙太乙膏

    即神仙太一膏,见该条。

  • 环跳针

    出《医宗金鉴》。即长针,见该条。

  • 正邪

    五邪之一。见五邪条。

  • 眼小睫

    见《叶氏眼科方》。指外眦。详该条。